眼下正是南方多雨季節。走在濕滑的田埂上,廣西“家庭農場主”梁偉腳步匆忙。“雨后正是播種的好時機”,他得抓緊時間在300畝土地上播撒希望。
這里是廣西玉林市福綿管理區新橋鎮新橋村。當地聚集的上千家制衣企業,為當地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并帶動了土地流轉。管理區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面積近11萬畝,約占土地承包經營權面積的46%。
從土地流轉中看到機遇的梁偉,2006年開始租地,目前規模已達到300畝。
2006年之前,梁偉除了耕種自家7畝地,還“托管”著叔叔的8畝地。每年種的兩造水稻,一部分當作商品糧售賣,一部分作為口糧,剩下的則用來喂豬。隨著豬越養越多,如何處理豬糞成為他頭疼的問題。有人指點,豬糞適于冬瓜肥料,于是他開始嘗試種菜。
由水稻改種冬瓜讓梁偉感受到種植效益的提高。冬瓜一年可種兩造,每畝地產量約1萬多公斤,正常情況下產值能過萬元,除去成本可賺5000元左右,收益明顯高過水稻。于是梁偉一門心思地種起了蔬菜。
現在,菜地里的品種越來越多,規模也越來越大。中央扶持農業的好政策讓梁偉感到振奮,他認為發展“家庭農場”大有可為,但也面臨著實現規模化有制約、農業新技術應用不廣以及收益波動大等方面的苦惱。
菜地里,一道道田埂橫穿其中。就是這小小的田埂,讓梁偉期待的種植規模化受到困擾。在不少農戶眼里,田埂就是田塊權屬證明,他們擔心犁除后會產生土地糾紛,并不同意將分散的土地進行整合。加上土地集中度不高,梁偉的菜地被人為地分為三塊。為確保承租穩定性,梁偉都會與農戶簽訂合同,盡管合同中對承包期限、租金交付等都有明確規定,但他坦言,即便農戶選擇違約,自己也沒有辦法。“一方面我們的權益得不到保障,另一方面還會影響到建設基礎設施的積極性。”
來源:新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