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糧食直補上的“均貧富”一直是廣受社會各界詬病、沒有得到根本解決的問題。最近,四川省試點調整糧補政策,實行“有種有補” 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與現行按承包地“賬面”發補貼的方式相比,新政策實行“有種有補、無種無補”和“誰種糧誰受益”,對沒有種植糧食的農戶不予補貼。
糧食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作為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大國,我國13億多人口,每年糧食消費量在11000億斤以上。保證95%的糧食國內自給,是我國的戰略方針。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世界年糧食貿易量僅在4000億噸左右,中國即使進口5%的糧食,就要占到世界糧食貿易量的7%左右。鼓勵農民生產糧食,盡可能保證國內糧食自給至關重要。因此,國家出臺對種糧農民的直接補貼政策是非常明智的。
與種植經濟作物相比,種植糧食的經濟效益是比較低的。糧食生產的突出特點,是生產周期長、投入大、自然災害風險大、收益低。種糧辛辛苦苦干一年,不如外出打工幾天賺的錢。現在2.5億多“農民工”離境背鄉打工,與種植糧食作物經濟效益低下不無關系。如果不對種植糧食作物給予一定的補貼,長期處于低效益,甚至虧損狀態下的農民是斷然不會在種植糧食作物上吊死的。近幾年出現不少地方糧田荒蕪的問題,從一個側面印證了這個問題。
對種植關系國計民生的糧食實行補貼,是國際上的通行作法。占全球糧食出口總量一半以上的第一糧食生產大國——美國農民的收入40%來自農業補貼。美國農業人口僅占總人口的2%左右,主要以農場為單位進行糧食生產。平均每個農場經營400英畝左右的耕地,兩三個人一年就可以生產上千噸的糧食。農業生產如此發達的美國都對農業生產實行高額補貼,何況人多耕地少的我國?實踐證明,沒有國家對農業生產,特別是糧食生產的適度補貼,就不可能調動農民生產糧食的積極性。
來源:本網論壇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