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浮式、插桿式、翻板式……一項項新的養殖技術讓紫菜養殖正從淺海向深海推進。昨日,記者從江蘇連云港市海洋與漁業局了解到,高公島全浮式紫菜養殖研究試驗區實驗已獲得成功,擴大了傳統養殖海域的面積。
高溫少雨、高咸度外海水倒灌、臺風、低溫冰凌,海水水質、養殖密度等因素的變化直接影響了我市紫菜的產量。加之沿海開發拉開框架,使得紫菜養殖區域在不斷萎縮。“連云區目前海域發證面積為11萬畝,已經達到飽和,再往外,就是航道了。”市海洋與漁業局一位工作人員說,極端天氣、用海矛盾等多重因素,逼連云區紫菜養殖向深海推進。
養殖海域面積萎縮是近幾年紫菜養殖面臨的一個客觀情況。港口建設需要,特別是沿海開發加快,越來越多的紫菜養殖海域投入到工業開發。隨著我市港口不斷發展,紫菜養殖海域面積還將面臨不斷縮減。
養了20年的紫菜,金懷玉不僅是高公島街道第一批開始養殖紫菜“吃螃蟹”的人,更是各種新養殖方式的“先行者”。“剛開始是近海灘涂浮架式養殖,然后是淺海支柱式,到現在的深海翻板式,我們的養殖方式一步步隨著社會的變革而改變。”
在紫菜養殖中,有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就是“干露”。養殖中的紫菜不能一直泡在海水里,要不然就會雜藻叢生,為了抑制雜藻生長,就要常常給紫菜“干露”。市民常見到的用插桿式傳統方式養殖的紫菜,就是巧妙利用潮汐原理,漲潮的時候,紫菜自然就浸泡在水里,落潮的時候,紫菜就能自然掛在繩索上,達到“干露”的效果。
這個時候,問題就來了,能養殖紫菜的海域面積就這么點大,養殖戶常常會為養殖的面積而起爭執。在這樣的背景下,全浮式養殖應運而生。
簡單地說,就是用泡沫代替竹竿,紫菜養殖能拓展到深海,這就避免了很多“插桿的煩惱”。(宋杰 , 夏正周)
來源:中國水產信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