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者,國飲也。”
五千年的茶文化早已把茶融入老百姓的生活,“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可見茶曾經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資。但茶葉虛高不下的價格讓品茶、喝茶成為“風雅”的事。
茶葉價格與其品質密切相關。茶葉品質受產地、土壤、氣候等多種因素影響,其特殊性決定了很難以有一個固定的定價標準,由此導致了茶行業的暴利。
茶葉價格往往是經營者說了算,沒有明確的標準,送禮消費是茶行業的主力軍,有些人甚至認為價格越貴的茶葉質量越好,造成茶價虛高。
近幾年,各種名茶被“炒”了一遍。從安溪鐵觀音,到武夷山大紅袍,從云南普洱到正山小種,炒作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推廣品牌,但走高端推廣路線的同時也讓老百姓對品牌有了一個共同的認識——“貴”,慢慢地讓茶葉變成為了平民眼中的奢侈品。
信陽藍天茶葉銷售負責人孔明洋認為,中國茶行業高速發展了十年,的確出現了泡沫,用繁復的文化綁架茶產品,使其脫去一般農產品、消費品屬性,也是中國茶產業發展最大的悲劇。這是由于消費市場結構長期畸形得不到矯正所導致。
2013年西湖龍井新茶,由上年每斤3萬元價格跌至6800元左右。而此前,西湖龍井的行市價格已連漲了10年。
去年年底限制三公消費后,給了茶行業當頭一棒,相關材料顯示:福建的鮮葉收購價跌到了30元/斤,四川價格跌至40元/斤,山東日照價格跌到20元/斤。
今年的高檔信陽毛尖也沒逃脫降價、滯銷的命運。清明前的雨前茶今年很少有人去大批量收購,采購商、茶農都在觀望,“往年這個時候發愁的是不夠賣,而今年是賣不出去,不讓公款消費后,損失了60%以上的客戶?!币晃恍抨柤卩嵵荼辈璩亲錾獾纳虘舾嬖V記者。
虛高的茶價讓普通老百姓望而止步,只有老百姓喝得起,這個產業才能健康發展,這個道理誰都懂。而如何才能讓普通老百姓也喝上好茶,讓好茶真正回到尋常百姓家是行業需要思索的問題。
天價茶的出現,其實是在流通的過程中,把低檔農產品的價格不斷地拉高。但是,無限地拔高它的價格是不行的,關鍵還是走量,走大眾化路線,走品牌路線,走多樣化路線,比如說茶和餐飲結合,茶和食品結合,茶和旅游結合。
對茶企來說,直接面對消費者,減去中間一切流通環節、簡化包裝,禁住了公款消費,尋常用品奢侈化、奢侈品暢銷化的怪象方能得到遏制,才能展露其本來價值和面目。
來源:第一茶葉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