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信陽毛尖來講,今年的春天有點冷。
4月9日晚上,信陽市突然遭遇寒潮,當地茶葉生產受損嚴重。雖然對大山茶尚未造成多大影響,但浉河港附近平原茶幾乎全軍覆沒。
當地茶企何景明茶業負責人告訴記者,4月中旬是信陽毛尖生產的一個高峰期,通稱“雨前茶”,品質非常好,市場價格也相對較高。而且浉河區的茶葉大部分的產量還是依靠小山茶(通俗說法就是平原茶)。此次寒潮造成當地平原茶幾乎全被凍死,凍死之后茶樹至少要半個月才能重新長出嫩芽。
該負責人表示:“之前茶農手里根本沒搶收下多少茶葉,茶場收茶葉特別困難。許多采茶工因為無茶可采,紛紛踏上回家的路程。僅浉河港一地就損失近百萬元。預計近期大山茶價格會小幅上漲。”
而這僅僅是信陽毛尖今年所遭遇的冰山一角。
在此前,明前茶(清明之前采摘的茶葉)尚未大量開采,市場上就出現了行情不容樂觀的聲音。
3月底,當地知名茶人、信陽國際茶城運營管理公司總經理歐陽道坤在微博上發布信息稱,由于氣溫上升,信陽毛尖的大面積開采在即,往年此時外地茶商已經云集當地,政府訂單也早已開始排隊,但今年茶商大多處于觀望狀態,訂單寥寥。
信息發出即引起了大范圍的討論。多數人認為,新政出臺之后,對以往走高端禮品市場的茶產業造成了很大影響,終端市場銷售遇冷,這也造成了茶商觀望的局面。在茶商的觀望下,信陽當地茶農有些難受。
記者了解到,往年一斤鮮葉的人工采摘費用在30至40元。而在今年最低費用也在45元,高山茶人工開采費用最高達60元,平均每斤鮮葉人工費用上漲20元。按照平均4斤鮮葉能夠炒制一斤成茶的標準,每斤成茶人工費用上漲80元左右,但成茶市場收購價格并未上漲。
人工成本上漲、市場價格下降,這樣的局面下,雖然今年平均畝產提高20%,茶農依然無法輕松。
4月初,有媒體登出消息,稱信陽毛尖村茶農徐強承包的茶園因為招不到采茶工,邀請市民前去免費采摘的新聞。至此,信陽毛尖“倒春寒”消息愈演愈烈。
市場遇寒
歐陽道坤告訴記者:“因之前幾日氣溫不高,大山茶還未放量采摘,未顯行情變化,小山茶剛全面開采,茶青價格已經落至80元以下,因干茶銷售明顯不暢,加工廠顯出恐慌,倒逼茶青價格。”
來源:第一茶葉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