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上午,在湖北省監利縣的四大家魚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200多尾植入t型標記的草魚、青魚、鳙魚、鰱魚被放歸到長江干流,2013年四大家魚親本原本標志放流活動順利完成。這是近年為了恢復長江中瀕于滅絕的魚類資源所實施的拯救行動。
草魚、青魚、鳙魚、鰱魚被稱為中國的四大家魚,早在唐朝時期就是中國人食用的主要魚類品種。在上世紀初期,曾有文人記載“遙遠的上海,揚子江里魚兒跳躍卻無人問津”,可見那時長江中的四大家魚資源很豐富。
解放后的五年,長江天然捕撈量大大提高。1954年至1959年,捕撈量有升有降,但波動不大。1960年以后,捕撈量反而迅速下降,四大家魚成魚捕撈量由1954年的45萬噸下降到1975年的21萬噸。
1997年至2002年三峽水庫蓄水前,長江監利斷面四大家魚卵苗徑流量已從35.87億尾、減少至19億尾。三峽水庫蓄水后,由于壩下水文條件變化等原因,監利斷面所監測到的四大家魚產卵規模明顯下降,2003年至2009年卵苗徑流量從4.06億尾直跌至0.42億尾,繁殖時間推遲到7月上旬,已形不成苗汛。魚類資源面臨嚴重危機。
為了挽救長江漁業資源,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長江漁業資源主管部門定期舉行增殖放流活動,但對增殖放流的效果一直缺乏有效評估。
負責21日放流活動的長江水產研究所段辛斌研究員介紹說,在2005年之前,增殖放流以魚苗放流為主,那時候每年把魚苗撈起來提供給良種場。2009年開始進行親本魚的放流,2010年,由于長江水產研究所的介入,規模的親本魚標志放流才開始啟動。
所謂“親本魚”是指在自然情況下繁育的第一代魚或第二代魚,魚齡在六歲以上,體重十幾公斤,具有繁殖能力。親本魚入江后,當水文和水溫條件達到需求時,就可以產卵繁殖。這樣既能增加江中成熟親魚的數量,也能有效地增加產卵量。
“我們放親本魚,增加了繁殖親本的數量也增加了幼魚的數量,而以前放流魚苗只增加了幼魚的數量,卻不能保證存活率。長江里面有很多魚,弱肉強食,放流成魚的話,天敵很少,成活率會更高些。”段辛斌介紹說。
來源:中國水產信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