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雞鴨等禽類產品在市場上的銷量急轉直下,很多消費者甚至談雞色變。昨天,市重大辦副主任姚杰章表示,他每天照常吃雞肉、雞蛋,但北京地區肉雞加工產業確實受到很大影響,華都肉雞公司冷庫已滿不得不到外地尋求幫助。”
本報訊記者昨天從中國畜牧業協會獲悉,截至目前,禽類中僅肉雞雞苗、活雞及雞肉產品損失已超過167億元,如果算上鴨類產品及肉鴿養殖等,整個禽類養殖業的損失超過170億元。
對于北京市禽類養殖行業的損失受到多少影響,昨天,農業局應急處處長、重大辦副主任姚杰章介紹說,“影響相當大,百姓吃得少,但生產正常進行,廠家的冷庫已經裝滿,只能轉而到外地尋找冷庫暫存,相關行業的具體損失正在統計中。”據了解目前北京散養禽類比較少,集約化程度較高,主要有華都、大發、金星等三家企業,僅前兩家每年的雞屠宰能力就有1億多只。
昨天,華都肉雞公司總經理佘鋒表示,按照正常生產狀態,冷庫達到三分之一的庫存量就可以維持正常的市場供應周轉,但現在7000噸的冷庫庫存已滿,他們正在四處聯系北京周邊地區的閑置冷庫,希望可以盡快租用。
據華都肉雞公司負責銷售的羅剛主任介紹,公司每天屠宰量達到30萬只左右,近期機關單位的訂單量下降40%,給公司銷售帶來很大影響,而快餐行業、超市、農貿市場等渠道的經銷商也大幅減少了訂貨量,只有日韓出口業務還維持正常。
目前,北京華都肉雞的養殖小區包括懷柔、延慶、門頭溝,河北張家口、廊坊、保定以及天津西部郊區,共計500個左右、規模不等(每批飼養3萬只至15萬只)的小區。
“畜牧業的生產周期很長,比如21天孵化一只雞,每批小雞的生長周期是42天。我們跟農戶、基地都是訂單化管理,如果減少屠宰量,就會影響當前這批雞的喂養時間,延長的時間會涉及多吃飼料以及下一批雞的飼養問題,一旦禽流感風波過去,市場供應跟不上也不成。所以產能問題不是短期內調整生產就能解決的,這也非常考驗經營者的判斷力。”羅剛表示,造成目前消費者的恐慌心理有很多原因,包括媒體、網絡傳輸的各種信息,還與百姓不斷提高的食品安全意識以及前陣對白羽雞速生問題引發的信任度下降都有關。
來源:作者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