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職業農民是近兩年來的“三農熱詞”,受到了社會各界廣泛關注。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農民和農村實用人才,著力加強農業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指明了改造傳統農業、轉變農業經營方式、發展現代農業的方向。新型職業農民有哪些內涵,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有何意義,農業部門采取了哪些舉措?圍繞這些問題,記者專訪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專家咨詢組組長、中央農廣校常務副校長王守聰。
記者:關于新型職業農民大家談論的很多,但似乎沒有統一認識。在您眼中什么是新型職業農民?新型職業農民的提出有何背景?
王守聰:隨著城鎮化的迅速發展,大量農村勞動力從農業轉向非農業,從鄉村流動到城鎮,農戶兼業化、村莊空心化、人口老齡化趨勢明顯。在一些地方,轉移出去的農民工72%是“80后”、“90后”的青壯年勞動力,其中76%表示不愿意再回鄉務農;留下來的務農農民平均年齡達到55歲,其中婦女超過63%,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近83%,“關鍵農時缺人手、現代農業缺人才、農業生產缺人力”的問題非常突出。因此,只有加快培育一大批愛農、懂農、務農的新型職業農民,才能從根本上保證農業和農村后繼有人,從而為推動農業穩步發展、實現農民持續增收、促進“四化同步”打下堅實的基礎。
我認為,新型職業農民是相對于傳統農民、“身份農民”和兼業農民而言的,是一個階段性、發展中的概念。一般來說是指專業從事一定規模的農業生產經營的高素質、高技能農業從業者。具體來說可分為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和社會服務型三種類型。
“生產經營型”新型職業農民,是指以家庭生產經營為基本單元,充分依靠農村社會化服務,開展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和組織化生產的新型生產經營主體。主要包括專業大戶、家庭農場主、專業合作社帶頭人等。
“專業技能型”新型職業農民,是指在農業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等新型生產經營主體中,專業從事某一方面生產經營活動的骨干農業勞動力。主要包括農業工人、農業雇員等。
來源:中國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