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生態文明”,是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在十八大之后,“生態文明”便成為各方熱議的概念,在此之前,我國很多企業對此已有多方實踐,伊利的“綠色產業鏈”就是一例。
早在2007年的達沃斯論壇,伊利集團董事長潘剛在論壇上提出了“綠色領導力”的理念,“綠色領導力”即追求“綠色生產、綠色消費、綠色發展”的三位一體,要實現企業的綠色生產,倡導顧客的綠色消費,堅持品牌的綠色發展。“綠色領導力”的理念一經提出,即得到了各界的廣泛響應。在隨后2010年韓國b4e峰會上,潘剛在“綠色領導力”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綠色產業鏈”的發展理念,倡導由領軍企業向整個行業全面延伸綠色理念,確立綠色標準,生產綠色產品,推動產業鏈上的所有環節實現共同的可持續綠色發展。
伊利董事長潘剛介紹,在食品行業中,伊利率先發布了《企業公民報告》,成為了第一個由業績導向到責任導向轉變的中國食品企業,這意味著伊利已經擯棄傳統的發展觀念,實施速度與厚度并重的和諧發展戰略。而如今的中國乳業正在加快從“單純追求發展速度”到“發展厚度優于速度”的轉變,這與伊利多年來追求“厚度優于速度、行業繁榮勝于個體輝煌、社會價值大于商業財富”的“伊利法則”不謀而合。
伊利董事長潘剛表示,要實現企業的綠色生產,倡導顧客的綠色消費,堅持品牌的綠色發展,就是要著眼于未來,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在“構建綠色產業鏈”戰略理念的指導下,伊利將科技創新作為了關鍵性的發動引擎,撬起了“構建綠色產業鏈”發展模式的重心。“綠色產業鏈”不僅改變了商業原有發展模式,也讓世界看到了中國的“綠色未來”。
據悉,在今年的政協會議上,為推進全產業鏈綠色發展,伊利董事長潘剛提案建議治理污染應該以行業龍頭企業為抓手,同時覆蓋上、下游的供應商和其他參與者,將“綠色發展”的理念從一兩個單體企業擴展到整個產業鏈,實現整個生產鏈條的環保、低碳、可持續發展。
來源:食品產業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