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廢塑料做成的“廢料”(左)在外觀上明顯比“好料”(右)黑很多,它們被摻在一起生產發泡餐具。本版圖片京華時報記者胡笑紅攝
不穿工作服的工人徒手拉動用于生產發泡餐具的拉片。
制作發泡餐具的邊角料隨意堆在地上。
工人踩過的邊角料被回收作為制作原料。
發泡餐具拉片被露天堆放在垃圾遍地的院子中。
《京華時報》不久前獨家報道《發泡餐具解禁引發爭議》《450萬元公關合同意外曝光》后,“發泡餐具該不該解禁”引發了各界的極大關注。按照國家發改委此前公布的消息,5月1日,發泡餐具即將正式解禁。那么,發泡餐具行業的衛生、安全等生產現狀究竟如何?4月中旬,記者暗訪了一些發泡餐具生產企業,發現無論是原料來源還是生產加工過程,都根本無法做到讓消費者放心。
□問題
原料
好料廢料摻著用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發泡餐具的生產過程很簡單:先將食品級聚苯乙烯原料“拉片”(加工成一米多寬的發泡片材),然后用模具將片材加工成發泡餐具。
4月中旬,記者在知情人士的幫助下,進入江蘇揚州一家發泡餐具工廠。
幾千平方米的廠房內機器轟鳴,在拉片機的一端,記者看到一個漏斗形容器,里面裝滿了黑灰色、米粒般大小的塑料顆粒。記者隨手抓起一把查看,里面既有白色的,也有黑色的,以黑色為主。工人告訴記者,這是聚苯乙烯,不過不全是“好料”,而是摻雜了各種廢料和少量好料的“混合料”。記者將抓起的塑料顆粒重新放回,發現手上沾滿了白色粉末。“那是滑石粉”,工人稱。
在廠房里,記者發現了整袋整袋的原料,絕大部分袋內的原料都呈黑色,袋子外包裝上大都沒有明確的產品信息;有少量袋子上標明“聚苯乙烯”,其中裝的原料呈白色透明狀,即工人說的“好料”。
“一般我們一次性往那個漏斗里放15包料,其中5包好料,5包外購的廢料,5包回爐料。”工人稱。
廢棄塑料成原料
在揚州的另一家發泡餐具加工廠,記者也發現了類似問題。
來源:京華時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