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是20%以上的年增長幅度,一面又是消費者對食品安全日益增加的焦慮與擔心,中國的食品工業應如何發展?怎樣才能重新贏得消費者的信心?在日前由中國科協舉辦的“科學家與媒體面對面”活動中,專家表示,要正確、理性看待我國出現的食品安全問題,重拾消費者信心。
2020年中國食品工業
保守估計將達33萬億元
回顧近30年中國食品工業走過的歷程,中國農業大學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副院長胡小松用一組數字表達了他的興奮之情。“1978年,中國的食品工業全年產值只有430億元,用了整整22年才達到本世紀初的1萬億美元。按照最新的數據,2012年,中國的食品工業總產值已達8.96萬億元。中國的食品工業已從‘告別食物短缺的時代’發展到‘從未有過的更好、更安全、更健康的時代’。”他預計,到2020年,中國的食品工業最保守估計將達到33萬億人民幣。
食品添加劑
被自己的“上帝”抹黑了
面對如此蓬勃發展的食品工業,日益完善的國家標準,為什么消費者卻覺得現在的食品很不安全?專家認為,這是多方因素復合作用的結果。
一方面,目前確實存在某些企業為了經濟利益非法添加不安全物質的現象,但另一方面,也與媒體盲目報道、政府監管體制不完善、企業營銷方式、消費者心理恐慌等因素相關。
以食品添加劑為例,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學副校長孫寶國教授認為,食品添加劑問題在中國已經被“妖魔化”了,尤其被自己的“上帝”抹黑了。
我國對食品添加劑的定義是:為改善食品品質和色、香、味以及為防腐、保鮮和加工工藝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質。近些年來食品方面出現的三聚氰胺、瘦肉精、蘇丹紅等都不是食品添加劑,而是非法添加物。
但目前很多消費者把食品添加劑與違法添加物畫了等號,認為有食品添加劑就是不好的。“企業在產品標簽上注有‘不含防腐劑’‘不含人工防腐劑’等字樣,如此標注,消費者就覺得食品添加劑肯定有問題,要不然怎么會刻意標上去呢?食品添加劑就這樣被自己的‘上帝’——食品企業給抹黑了。”
來源:人民政協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