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頻繁發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其已經失去的信任如何挽回,才是當前亟待解決的首要問題。
“我們過去太多食品安全的事件,假如你追蹤監管方面的漏洞,往往會溯源到分段管理這個體制的弊病。”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陳君石院士在“2013國際食品安全論壇”上表示。
在這次國家機構改革和職能調整方案中,為了對食品安全更好地進行監管,國家成立了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將分散在各個地方的食品監管進行統一管理,消除多頭管理存在的弊端。
此外,在解決食品監管分段管理體制之后,中國現有的食品檢驗模式也應由目前已在國際上“過時”的抽樣檢驗向過程監管靠攏——從生產過程入手進行檢查和監管。此外,北京工商大學副校長孫寶國表示,在中國,食品安全的首要重點是食源性疾病,但這個問題并未被太多關注。
多頭監管變兩點式管理
“我問過很多政府部門,食品儲藏歸你管嗎?回答說不是,食品運輸歸你管嗎?回答仍然不是,最后的結論是沒有人管。為了解決這個分段管理的弊病,現在把餐飲、流通、生產等,包括儲藏和運輸統統接納到一個機構進行管理,那就是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很有特色的是把國務院食安辦牌子掛到了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所以它的職能就很強很清楚。”陳君石說。
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了解,目前,新的食品監管體系已經構建完成,三定方案即將下發,主要的監管職能進一步集中,成為兩點式的管理。
“這次調整后,有兩點最重要,一個是食品企業知道誰來管了,過去一旦出了什么事情,或者是專項治理或者整頓,一個企業可能今天要接受質檢總局的檢查,明天要接受衛生部的檢查,后天可能要接受工商總局的檢查等等。另外,一旦出了食品安全問題,老百姓知道該罵誰了。”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院長羅云波表示。
新的監管模式的出現,無疑解決了過去“九龍治水”的問題,過去中國食品安全監管是在十多個部門中,其中有8個部門是比較主要的食品安全監管部門,農業、質檢、工商、食藥監局、商務部、環保局、工信部,連國家糧食局也承擔著管理業務,綜合協調則在國家層面。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