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1原料顏色暴露隱患
實驗結果:4種原料從左到右是全新料、廠家邊角自產料、大白料、茶色料。檢測結果顯示,除最左邊的白色全新料合格外,其他3種均“不合格”,主要是感官指標不達標,都為有色顆粒。
解讀:國際食品包裝協會質監部部長段玉靜介紹,顏色較深的原料實際上很多是用廢塑料或回收的廢舊磁帶盒、廢舊餐盒、防火材料等制成的再生料,存嚴重安全隱患。
實驗2部分餐盒含熒光劑
實驗結果:左邊是劣質材料生產的發泡餐盒,右邊是全新料加工的發泡餐盒,國際食品包裝協會人員用紫光燈照射,劣質餐盒顯出亮藍色,說明可能含熒光劑,而合格餐盒沒顯色。
解讀:段玉靜指出,一些企業在使用廢舊料后,為讓餐盒表面光滑且更白,添加滑石粉甚至熒光增白劑。熒光增白劑不易被分解,會在人體內積蓄,削減免疫力,危害人體健康。
實驗3遇到熱油被溶解
實驗結果:一些消費者直接用發泡餐盒來裝熱菜。將加熱過的熱油倒入發泡餐盒中,發泡餐盒出現滲漏和溶解,而pp材質(聚丙烯)的透明餐盒則無變化。
解讀:國際食品包裝協會秘書長董金獅提醒,這說明發泡餐具不能用來盛裝熱菜和油脂高的菜品。
實驗4高溫下會變形
實驗結果:有消費者還會把盛放飯菜的發泡餐盒放到鍋中,蒸煮加熱。此實驗模擬發泡餐具放入沸水中蒸煮,幾分鐘后發泡餐盒嚴重變形,甚至可折疊在一起。
解讀:董金獅指出,按照塑料一次性餐飲具的規定,在95℃左右高溫下要保持不變形,如果發泡餐盒出現變形,高溫下可能會釋放出小分子物質對人體有危害。
實驗5遇醋和料酒生成物溶化
實驗結果:很多菜品會使用醋和料酒來炒制。模擬將乙酸乙酯(醋和料酒反應則生成乙酸乙酯)倒入發泡餐盒后,餐盒立刻溶化。
提醒:董金獅介紹,除嚴格控制廠家原材料的來源,餐飲經營者和消費者的科學使用也非常重要,發泡餐具適合放冷鮮食物,但不能盛放油性高的熱菜,同時還要盡量避開醋和料酒等物質,不能用微波爐和蒸煮加熱。
4種發泡餐具原料3種不合格
來源:新京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