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媒體曝“瓶裝水不如自來水”,瓶裝水、桶裝水的衛生標準“亂象”引起了社會關注。面對幾十份國家標準、地方標準、企業標準共存的局面,消費者對企業產生了懷疑:你賣的水是否能讓我喝得放心?
昨天,記者就此采訪了上海海洋大學水域環境生態上海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張飲江教授。他認為,企業生產和監管應以國家標準為準。此外,政府部門應加強對瓶裝水、桶裝水生產、運輸、儲存、檢驗等各個環節的監管,這樣才能確保消費者喝到的水是衛生和健康的。
瓶(桶)裝水企業應遵循國標
張飲江告訴記者,近期媒體、社會對瓶(桶)裝水標準問題的關注事出有因,政府部門應加強對這類飲用水的監管。“監管應該是全方位的,針對生產、流通過程中的各個環節。”張教授指出,首先,要對水源地進行監管。目前,瓶(桶)裝水的水源類型多樣,除了直接用自來水加工外,還包括山泉、湖泊、雪山水、地下水等。這些水源地的水質需要定期檢測,甚至建立實時水質監測,避免突發污染和其它影響水質的事件,否則在生產源頭上就存在衛生與安全隱患。
第二個監管環節,是瓶(桶)裝水的生產工藝流程。這個環節中出現的部分問題,在最終產品中是無法檢測出來的,所以也要監管。在整個流程中,消毒殺菌是一個重點。目前常用的臭氧殺毒,如臭氧添加過量,會在水中留有對人體健康不利的臭氧殘留物,以及溴酸鹽。
第三個監管環節,是瓶裝水、桶裝水的運輸、儲存。一些產品在出廠時是質量合格的,但如果在運輸、儲存中長期被陽光曝曬,就可能產生藻毒素等有害成分。因此,消費者在購買瓶裝水時,除了要看保質期外,還得留意該店的商品是否長時間被陽光曝曬。桶裝水的流轉也是需要監管的重點,水桶來自哪里?流向哪里?這方面如果企業不規范操作,將帶來很大的衛生隱患。
張教授呼吁,我國應建立瓶(桶)裝水的產銷追溯體系,明確產銷流程中所有參與者的責任,一旦瓶(桶)裝水發生安全事件,應快速確定責任方,并及時從市場上移除問題產品。這樣就能減少不合格瓶(桶)裝水對消費者的危害,也避免因消費者的不安造成符合規范的生產者蒙受損失。
來源:新聞晚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