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地、資源、交通、排放,新型城鎮化的發展目標正在變得越來越具體。
經多個部委的多輪集體會商,中國新一輪城鎮化發展已經初步擬定了一些質量控制指標,與此相對應,相關部委將協力推進戶籍制度、土地制度、財稅金融和行政區劃等方面的聯動改革,以此來加快消除制約城鎮化健康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
經濟觀察報獲悉,新型城鎮化質量主要控制指標包括人均城鎮建設用地、可再生資源比例、城市綠色建筑比例、城市綠色交通使用比例、城市工業排放和碳排放等。
與此同時,新型城鎮化背景下戶籍制度改革和土地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也已初定。其中,戶籍制度或將對小城鎮落戶采取全面放開、中小城市落戶有序放開,對于大城市、特大城市落戶仍然嚴格控制的原則,先重點推進解決舉家遷徙及新生代農民工的城市落戶問題,再逐步實施全國統一的居住證制度。
土地制度改革方面,一方面將對城鎮建設用地嚴格控制,其規模擴展要與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數量相掛鉤;另一方面,對于農地征占,在確保提高農民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比例的基礎上,允許農民通過市場流轉方式出讓承包地、合規面積的宅基地并獲得相應的財產收益。
未來或允許部分地區可以建立試點,探索宅基地有償退出制度和差別化有償使用制度。據悉,國家發改委、國土部等方面目前正在加快完善、修改相關農村宅基地權益的法律法規,預計兩項工作在年內都會基本完成。
制定硬指標
今年1月15日,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李克強在國家糧食局科學研究院考察調研時指出,推進城鎮化,核心是人的城鎮化,關鍵是提高城鎮化質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農民,要走集約、節能、生態的新路子,著力提高內在承載力,不能人為“造城”。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遲福林等專家對此解讀稱,以往的城鎮化更多的表現為土地的城鎮化、規模的城鎮化,從深層次看,是地方政府還沒有放棄對gdp的熱衷,沒有擺脫對土地財政的依賴。
而中央高層提出城鎮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鎮化,其實是對未來城鎮化發展方向釋放出了“轉型”的新信號。
來源:農博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