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部門必須行動起來,對瓶裝水進行合理的分門別類,給消費者一個明晰可見的統一標準。否則,消費者無從理性選擇,這個市場也難以真正規范,企業之間的“暗戰”不可避免,瓶裝水的安全健康更是難以保證
舒圣祥
我國瓶裝飲用水的國家標準中,水質指標僅有20項,相比之下,自來水的標準中水質指標有106項。我國瓶裝水標準滯后,測菌仍然按前蘇聯的標準。據悉,地方瓶裝水水質標準的制定大多都有企業的參與。此外,印刷在每瓶水上,理應公開告訴消費者的企業標準,卻成為“商業機密”,記者向雀巢、可口可樂、康師傅和統一等多家知名企業發函要求查看其企業標準,均遭拒絕(據5月2日《新京報》報道)。
今年3月以來,瓶裝水生產企業農夫山泉的“標準門”持續發酵。這場風波的核心,是輿論對地方標準寬松于國家標準的質疑。事實證明,這絕對不是一個企業的問題,而是整個行業的問題。媒體只單獨點名一家企業,卻無視整個行業普遍存在的瓶裝水標準問題,很難說是公正的。這也讓原本很嚴肅的標準與品質之爭,最后淪為了一家媒體與一家企業火藥味漸濃的“單挑”。作為消費者,我們始終處在云里霧里的狀態,目前尚無監管部門出面作出權威的解釋。
誠然,“瓶裝水國標不及自來水”,本身并不能直接推導出“瓶裝水品質不如自來水”的結論。筆者相信,市場上銷售的瓶裝水品質應該還是要遠高于自來水的。一方面,自來水標準雖然定得細致,但是真正達標的有多少從來都是一個秘密,“五成自來水不合格”本是監管部門的調查結果,卻一直隱而不發直到被媒體曝光。另一方面呢,瓶裝水企業自身的標準一般都會遠高于相應的地方標準與國家標準。事實上,農夫山泉“自證清白”的最后“絕招”,就是不惜公開自身執行的企業標準。
來源:中國消費者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