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傍晚,幾乎囊括了黔江區所有生豬養殖“大佬”的牧昇生豬養殖股份合作社,召開緊急會議商討對策,應對新一輪豬價下跌。
近日,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對于養殖戶來說,從去年開始的豬價下跌“寒冬”還未結束;但對整個生豬產業來說,現在卻是有實力的企業調整結構、趕在豬價回暖時盈利的最佳時機。
兩大特點
養殖者喊“難支撐”
“去年底生豬收購價曾漲到每公斤18.2元。沒想到只高興了幾天,價格又跌了!”牧昇生豬養殖股份合作社理事長周華興說。
25日,黔江區生豬收購均價為每公斤12.2元,比成本價低2.5元左右;與此同時,某名牌飼料價由去年初的每公斤3.4元漲至現在的3.8元。這意味著,社員出欄一頭豬要虧兩百多元。
“這輪豬價下跌,有著降幅大、飼料價格卻相對堅挺的兩個特點。”市農委負責生豬產業發展的副調研員向品居說。
據市農委監測數據顯示,今年春節后,豬肉價格很快進入下行通道,良種豬收購價從每公斤14.71元降至13.45元,降幅達8.6%。值得注意的是,這是建立在收購均價同比下降8%左右的急劇下跌。
以往飼料價格也伴隨肉價走低。而這次下跌過程中,育肥豬飼料每公斤同比上漲9.3%,而飼料中的主要成分豆粕,價格上漲10.51%。
據測算,目前我市豬糧比已跌至5.2∶1,遠低于盈虧平衡點的6∶1。
兩大原因
迎來新一輪“豬周期”
按以往慣例,豬價是三年一個周期,為何這輪豬價在僅僅回暖3個月后就迎來下跌?
“生豬產業高度市場化,近幾年受散戶退出、疫病等影響,‘豬周期’已在一定程度上失效。”市農委畜牧處處長呂祖德說。
這一輪價格下跌,仍與供求兩個方面緊密相關。
從供應方面來看,在全國大流通格局下,今年一季度,我國生豬出欄量同比增長2.4%,而我市則為1.8%;我市與全國一樣,產能都偏高,其中全市能繁母豬占總存欄的比例達到11.7%,市場上豬肉供應較為充足。
同時,我國與近十個國家簽有豬肉進口協議,每月仍有一定量的“洋豬肉”進入國內市場。較便宜的“洋豬肉”對國產豬肉帶來一定的沖擊。
與此同時,春節后是傳統的豬肉消費淡季,消費量往往會下滑;而3月份的“黃浦江拋豬”事件,則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消費信心,使得豬肉消費雪上加霜。
兩者努力
來源:重慶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