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把篩子就是從浙江買的,一套篩從三孔到十孔就要幾千塊錢,每一年光是在買篩子和簸箕上我們都要花費上萬元。”日前,在采訪中,春來茶業公司生產廠長熊雙勇如是說。
據介紹,在農業產業結構全面調整進程中,我市充分利用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具有高附加值的茶產業,使之成為助農增效增收的一個生態農業新高地。然而,在各地大力推廣種植和深加工發展茶產業的同時,下游產業后勁不足的短板現象漸露。
自春茶開園采摘以來,我市各地茶園都在忙著搶抓時機采制新茶。在春來公司托管經營的安順市茶場,記者發現制茶所用的很多竹制工具都是從外地購進的。
“以前由于本地茶產業規模小,生產制作的工藝流程簡單粗放,因此相關的配套產業一直跟不上。現在不僅制茶的機器設備要從外地采購,就連最普通的竹篩也達不到制作精品茶的要求。在制茶過程中,精選后產生的茶末也是沒有得到利用的資源。”熊雙勇說,江浙一帶的篩子,孔徑均勻一致,而且工藝好,不像我們本地產的就只有這一種,整個價值才二十元,同等篩子江浙產的價值幾百元,差價高達幾十倍。
據介紹,僅春來茶業公司生產剩下的碎茶和片末茶,每年都有幾千斤,由于有技術支持,該公司都能把碎末茶加工成袋泡茶。但是,很多安順本地企業因為沒有袋泡茶制作設備而不能消化自身產生的碎末茶,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安順整個茶產業鏈的循環。
“現在明顯感到配套產業不太給力,比方說在包裝上,我們定做包裝都要到省外去,路程遠、信息傳遞不及時、環節多,因此費用就很高,產品包裝物更新就很慢,還跟不上市場的需求。”春來茶葉公司總經理龍文琴告訴記者,在包裝和銷售方面,目前安順各地茶場所使用的內包裝袋、禮品盒以及外箱,也同樣需要到外地去訂做。
據業內人士分析,發展茶產業,我市在氣候和水土條件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當前在全市已種植茶園兩萬多畝,茶葉種植和加工正在成為各地農業生產中重要的經濟產業,然而茶葉生產的產業鏈仍不完善,下游產業還有著更大的潛力有待挖掘和進一步的開發。
來源:第一茶葉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