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小氣候特征明顯,地氣相對較涼,春茶采摘要比其它地方來得晚一些。臨近谷雨,奇巖幽壑之中、翠竹綠樹之下、平疇緩坡之上,不同品種的茶園逐漸泛出多彩的鮮綠。參差層疊、線條柔美、色彩斑斕、光影鮮亮的茶叢與茶園,有的如盆景花開,有的似梯田稻熟,有的若大地“指紋”,有的像原野“麥圈”。穿著各異的采茶人這時節開始漫山遍野地彌散其中,并為秀美的武夷山增添許多的亮麗與生動。
這些采茶工,多來自武夷山南部縣市的中年婦女。她們成群結隊,像追逐花訊的蜜蜂,趕潮茶芽的鮮綠,由南向北,從建甌采到建陽,待建陽的采完了,又奔赴武夷巖茶而來。她們的勤快,并不亞于過去的贛妹子,無論驕陽下還是大雨中,一片片綠茵茵的茶園,在她們談笑風生中,如春蠶食桑,群蝗掠野,很快便脫去新裝。
武夷山自古便是我國著名的茶區。史料記載武夷山的采茶工以前基本為江西籍,百姓昵稱“贛妹子”。傳說中的贛妹子非常吃苦耐勞,她們雖為武夷山的茶葉揚名立萬流盡了辛酸血汗,為茶商賺足了金山銀山,而生活仍多苦寒。但她們大多樂觀豁達并能歌善舞,在武夷山采茶時節,山中總能不時響起與回蕩著她們或悠揚或幽怨的《采茶歌》,讓武夷山有色有聲,相得益彰。隨著時代的演進,這些悠揚的《采茶歌》在近百年中逐漸絕響于武夷山的千巖萬壑。這使武夷山微微失色,隱隱缺憾。
有幸的是,我們如今仍能從前人留下的方志、游記等文獻中,驚艷到堪稱武夷“風雅頌”的或歡暢或凄美的部分茶詩茶歌,讓我們回甘這一武夷山珍貴文化遺產曾經的馨香與苦澀。
來源:第一茶葉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