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縣位于陜西省關中平原中段北側,渭北高原南緣。因地勢高、晝夜溫差大、氣候適宜,是蘋果不可多得的優生區。乾縣農民自上世紀70年代后期開始種植蘋果,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的歷史,乾縣秦冠蘋果曾享譽一時。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里的果樹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病蟲害防治體系薄弱,果品市場受歡迎度不斷受到新品種沖擊……一系列問題,嚴重束縛了乾縣果業的發展。乾縣蘋果如何突破自我,走上新路?
2008年,隨著中央現代農業發展資金(蘋果)產業項目落戶乾縣,一場轟轟烈烈的果業產業革命拉開了序幕,乾縣果業在破“舊”中獲得了新生。經過5年發展,乾縣標準化果園面積達到50萬畝,年產果品54萬噸,產值18億元。
一場園藝技術的大革命
乾縣實施的第一場戰役,就是針對老果園栽植密度偏大的實際,推進果樹“大改形”技術革命。
乾縣果業局局長黃志德告訴記者:“隨著果樹年齡的增長,果園進入盛果期后枝葉量加大,通風透光條件惡化,形成‘密閉果園’。果樹有喜光的習性,密閉果園的樹上大量長枝、長葉爭光,消耗了施肥澆水供給樹體用于生長果實的養分,所以生產蘋果的優質果率不足。”
對此,縣上專門抽調專業技術人員成立了改形間伐工作隊,在西部10萬畝果業綠色長廊里的成齡果園中,按照“適度間伐、整體推進”的原則,在每村建設改形示范園,以示范推動間伐工作。
“當時讓我間伐果園我還想不通,不是果樹枝越多產蘋果越多嗎?我懷著半信半疑的心態實施了科學規范的改形間伐,結果我果園的樹勢非常好!”乾縣周城鎮董城村果農呂戰峰興奮地告訴記者:“改形后,蘋果賣得價格高,方圓幾十里的果農都到我這參觀。”
通過乾縣干部群眾的努力,目前已對該縣西部3.9萬多畝集中連片的果園進行高標準間伐提桿和樹形改造,形成集經濟效益、改形效果、現代果業集成栽培技術推廣于一體的規模化高標準園。
來源:中國水果蔬菜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