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至今,國內大米市場一直處于弱勢地位,大米價格長期偏弱運行,其中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就是進口大米的強烈沖擊。
稻米內外價格倒掛,進口意愿較強致大米進口大增。
受國內保護價政策影響,自2004年以來國內稻谷價格重心一直保持穩步上移。同時受近年來水、電、人工等生產費用的不斷攀升影響,國內大米生產成本價格亦不斷上漲,各品類大米價格在近十年來一直保持較快的上漲速度。
而在國際市場上,國際稻谷生產已經連續八年增產,國際稻谷供應一直保持在較為寬松的水平,受此影響,國際大米價格增速顯然低于國內,國內外價格出現倒掛,這一現象在近年尤為明顯。受內外價格倒掛影響,擁有進口配額的企業在近年來的進口意愿不斷增強,進口米數量也自去年開始激增,達到234.45萬噸。大米加速進口的情況延續至2013年,海關統計顯示,1-3月中國各口岸進口大米69萬噸,同比增加192%,大米進口熱潮遠未消散。
宏觀環境偏空,國內大米價格增速遠遜于成本價格增速令企業利潤日減。
進入2012年以來,受國家調控過高過快的物價增速影響,國內社會消費品價格在3季度之后普遍滯漲,cpi在2012年6月之后幾乎一直游走于3%以下,物價增速顯著放慢。而在2012年年底,受限制公款消費等政策調整的影響,餐飲業損失慘重,食品價格進一步展現出下行意向。進入2013年5月,最為堅挺的小包裝食用油價格亦開始出現松動,金龍魚,福臨門等國內一線食用油品牌開始下調大部分油品價格。
在此情況下,連續增產的稻谷市場更難以承受宏觀環境偏空的打壓,大米市場價格早早滯漲,而稻谷價格在收儲價格支撐下保持相對強勢,企業利潤空間因此進一步被壓縮,尋求新的利潤增長空間已是勢在必行,此時低價進口米進入市場視野也是理所應當。
進口米迎來新用途 影響市場的杠桿效應愈發明顯。
因早期東南亞大米口感普遍偏差,且質量較低,早期中國大米進口主要用于工業用途,低價大米對大米生產企業誘惑不大,同時低價進口大米亦難以直接影響大米食用市場。然而如今,形勢正在起變化。在生產成本不斷提高,大米價格幾近滯漲的前提下,米企必須尋找一個新方法以壓縮成本、保持利潤。于是,進口米的攙兌進入坊間視野。
來源:中華糧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