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繼續把解決好三農問題確立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明確提出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加快發展現代農業。
5月11日,由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主辦的第二屆中國國際農商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辦,來自政界、學界、商界的多位農業界人士對中國的農業現代化提出了建議和意見。
全國工商聯農業產業商會會長陳澤民稱,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的各個行業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農業發展相對滯后,農業體制的改革已經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因此要求我國農業產業的格局和發展方式,都要及時地進行調整。
農業污染、食品安全、農業生產過剩等問題已經成為我國實現中國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因素,如何解決這一問題,顯得至關重要。
農業污染遠大于工業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國內著名農村問題專家溫鐵軍稱,從2010年國務院公布的面源污染普查報告來看,農業已經超越了工業和城市生活的污染,成為中國面源污染第一大來源,“也就是說農業造成的污染遠大于工業、遠大于城市。”
在溫鐵軍看來,目前業界在討論農業現代化的時候,似乎有意無意地忽略了農業是我國第一大面源污染這個事實。“至今沒有見到有多少討論,無論是國內國外的研討會把這兩者做一點結合分析。”
其實在三四十年之前,中國還是一個農業創造正外部性的行業,也就是說農業是有利于資源環境保護的,因此這叫正外部性,盡管農業自身沒有收益。與此同時,那時候幾乎聽不到有今天這樣的各種各樣的食品不安全事件或者說叫食品質量事件。
“過去盡管農業可能有所謂不現代化的問題,但它和資源環境之間的結合是正向的,也就是說它不創造負外部性。現在當然我們把它叫做創造雙重負外部性,一重是嚴重地造成了資源環境的破壞,特別是污染,江河湖海水資源的污染,土壤的重金屬污染以及大氣的污染,應該說面源污染貢獻最大的是農業,這是第一重負外部性。第二重是嚴重的食品不安全。”溫鐵軍說。
來源:工人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