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昨日《珠海特區報》報道,珠海朝陽市場4家淡水魚檔鳊魚或鯽魚檢出含違禁藥物,通過銷售量、購銷臺賬調查發現,問題魚來自中山光明市場。昨日,記者調查得知,光明市場管理處只是作為市場出租方存在,并無檢測魚類的權限,魚從養殖場出來便可直接進入市場售賣。管理處有負責人稱并未看到相關臺賬,對相關報道持質疑態度。至于問題魚是否來自光明市場,記者采訪多個相關部門,未得到明確回復。
■光明市場淡水魚含違禁藥?
據珠海媒體報道,今年4月24日,朝陽工商所聯合漁政、農業等部門對市場5個淡水魚經營鋪進行抽檢,截至5月3日才檢測完畢,結果顯示其中4家銷售的活魚中發現有害物質孔雀石綠或呋喃它酮。因還未進入執法程序,經營戶目前還在正常營業,而據調查,上述四家涉嫌違規魚檔,檢出問題的同批次活魚早已賣完。
朝陽市場管理辦公室的抽檢結果及對四檔經營戶的調查情況表明,初步可排除朝陽市場經營戶擅自添加違禁藥物的可能。包括抽檢的鳊魚、鯽魚等少數品種,四家進貨單據顯示,在售的淡水魚從4月中旬以來截至5月12日,全部從中山光明市場購進,品種還包括鱖魚、縮骨魚、“三角邊”等五六個,商戶當天進貨當天售完,流向包括當地酒店、餐館及普通市民家庭。
昨日中午12時左右,記者來到光明市場,出售鳊魚的檔位較多,出售鯽魚的檔位只有3家,其中一家已經收工。攤販們表示,淡水魚的銷售未受到任何影響,很多市場還是前來選購他們的淡水魚,其中不乏鳊魚和鯽魚。當記者問到違禁藥物的問題時,攤販們紛紛表示,自家的魚不可能添加任何違禁藥物。“我的魚都是來自橫欄一家養殖場,運過來就直接賣。”一家售賣鯽魚的檔主說。
■市場管理處:無權檢測,任何魚都可直接運來賣
來源:中山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