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有了合作社,只要等著合作社來收購豐收的臍橙就行,大大減小了風險。“現在有了合作社好些了,以前全靠自己跑市場,銷售不完就得賠錢。”邱昌生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育苗種臍橙。他回憶說,那時果子成熟了,都是自己租個車皮運到外地銷售。有一年,沒摸清市場,拉著一車皮臍橙出去,結果全虧了。
實際上,贛南臍橙的種植戶幾乎都經歷過這段單打獨斗、紛亂競爭的“春秋戰國時代”。由于臍橙銷售期比較集中,加上貯藏保鮮條件落后,果農擔心臍橙滯銷或腐爛,急于將臍橙銷售完。于是,單打獨斗去闖市場成了很常見的一幕:以家庭為單位,一窩蜂而上,哪兒價高往哪拉,相互之間常常發生惡性競爭。混亂的局面致使價格大跌,很多果農虧本而歸。
慘痛的教訓讓贛州臍橙種植戶逐漸意識到:必須改變千家萬戶闖市場的狀況!要整合各類市場主體,讓龍頭企業和合作社聯起手來,共同打品牌、拓市場。此后,各類合作社迅速發展起來。2008年信豐縣的果品加工廠、果品營銷企業和果業合作社成立了臍橙營銷聯合會,在當年遭遇冰凍災害的情況下,全縣臍橙仍然銷售一空。
據贛州果業局工作人員介紹,目前,贛州市全市共有果業專業合作社 604家,匯聚了28萬戶種植戶。而且,通過組建“公司+基地”“基地+農戶”等形式的合作社,提高了果農組織化程度,促進了農業生產規模化和標準化發展,增加了農民收入。數據顯示,依托合作社,全市68萬果農,人均果業收入達5000元。
在合作社建立之后,阻礙合作社進一步發展的因素是什么呢?記者在采訪現場看到合作社和農戶就各自關心的問題所發生的爭論,或許可以窺見些許端倪。“現在我們的合作社太散,太脆弱了,沒有擰成一股繩。”江西裕和農業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羅厚鋒和果農邱昌盛一致這么認為,不過他們的擔憂之處卻各有不同。
羅厚鋒說,合作社應當形成“風險一起擔、利潤一起分”的關系,不管市場價格如何變化,果農與合作社都應保持穩定的合作關系。但目前的情況是,如果果農按照1.1元一斤的價格將臍橙賣給合作社,雙方可以達成合作,但當其它地方價格漲到1.2元一斤時,果農不會再與合作社合作,而會將臍橙賣給出價更高的地方,難以形成穩定持續的合作關系。
此外,讓羅厚鋒更感到頭疼的是收購標準不一。由于在果農和合作社之間缺乏一個行之有效的分類標準,而不同的臍橙規格又有著不同的收購價,因此合作社在收購臍橙時常常和果農發生爭執。
邱昌生對此也感到頭疼,他建議,這一問題的解決要通過標準化統一管理的辦法,提高臍橙的商品化程度。具體而言,邱昌生希望由權威性高、懂技術、有資金實力的合作社牽頭,對果農的施藥施肥以及農藥殘留指標等各項生產活動進行指導。“這樣種出的臍橙比一般散戶種植的商品化要高,而且質量更好。”邱昌生說。(平柳)
來源:中國水果蔬菜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