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帶著全家人栽植紅棗,惠國海兩年前曾經遠赴美國哈佛大學,參加由美國個人與公共、科技與消費者食品委員會舉辦的農業與食品論壇,并登臺介紹了自己以家庭為單位,依靠科技進行規模化栽植紅棗的經驗。這一講,惠國海成了清澗的“名人”。清澗的棗農提起他都引以為傲。
近日,記者到清澗縣下廿里鋪鄉師家灣村惠國海的棗園采訪。站在記者面前的惠國海面色黝黑,樸實忠厚。指著載滿棗苗的三輪車,惠國海說:“這段時間真把我忙壞了,這是我剛從縣上東區買回來的2000株優質樹苗,都是我一棵一棵挑選的好苗子。”
惠國海介紹說,今年,他要在師家灣村新建40畝矮化密植棗園,這也是清澗縣實施“東棗西移”工程的一個優質示范棗園。清澗縣林業部門還專門請來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專家實地指導。這個棗園全部采用大棚栽植,平均每畝栽400株棗苗,明年進行嫁接,后年就可以產棗并開始盈利。采用大棚栽植,徹底解決了紅棗害怕雨澇減產的難題。如果在盛果期,每個大棚最高產值可以達到30萬元。
今年62歲的惠國海是清澗縣紅棗協會副會長、“十里香”紅棗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從2000年開始“專心務棗”以來,如今,已擁有師家灣、賀家畔、李家川、高柳樹、筆架山幾個地方的1000多畝棗園,分別由他自己和兒子、女婿管理。去年,他家棗園出產的紅棗一公斤賣到30元,而且供不應求,很多客商提出要預付購棗款,都因為訂購者太多無法滿足供應而被婉拒。
來源:作者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