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幾種魚類從膠州灣里消失,為了快速繁衍避免種群滅絕,不少魚類性成熟、產卵時間提前,水質變差漁業資源減少……相比于二三十年前,山東青島的漁業資源情況可謂“天上人間”,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國海洋大學、青島科技大學的專家研究發現,青島沿海的生物資源在大量減少,部分物種已經消失,甚至難以構成足夠大的種群,而原因則歸咎于過度捕撈、環境污染、填海等,其中一些原因至今尚未得到改善。為了保障海洋漁業資源,青島市海洋與漁業局每年都舉行增殖放流,將10億單位的魚蝦蟹“童子軍”投入大海,確保海中資源不枯竭。
物種減少
膠州灣海產少了十幾種
“一個健康的海洋生態環境,除了干凈的水、正常生長的藻類外,還應該有豐富多樣的生物,只有保持海洋生物多樣性,食物鏈才會運轉下去。”中國海洋大學水產學院教授曾曉起研究海洋生物多樣性多年,他曾經帶著學生在膠州灣歷經近一年調查,結合其他專家的調查結果,并與20年多前的膠州灣物種數據做比對分析,發現如今的膠州灣海洋生物減少了十幾種,即使目前尚存的,多數種類的數量也岌岌可危了。
膠州灣及鄰近海域棲息的魚類約有100余種,據上世紀80年代的調查,僅膠州灣內就有113種魚類。而曾曉起教授在調查時,共捕獲106種漁業生物,包括魚類58種和無脊椎動物48種,相比于上世紀80年代,魚類減少了55種。曾曉起表示,由于調查時間為10月至翌年5月,無夏季漁獲資料,加上近些年來環境變化與水域污染的影響,出現魚類種數偏少,實際上很多魚類大量減少,已經構不成足夠大的種群,至于形成足以捕撈的漁汛,短時間內已經不可能。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員線薇薇也認為,近海的漁業資源已經處于枯竭狀態,相比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可捕撈的優質漁業資源大幅度減少。線薇薇認為,從黃海、渤海的魚礁投放來看,這對海洋生態起到了很必要的修復作用,魚礁讓海藻、魚蝦有了棲息地,能更好地產卵孵化,提高了海洋生物的繁殖效率,但這很難改變海洋生態環境的大趨勢,但對小區域內的環境優化有作用。
恢復生態環境是項大工程
來源:青島早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