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世界外匯儲備第一大國,在美元、歐元等國際貨幣不斷貶值背景下,中國擁有的3萬多億美元外儲資產正面臨大幅縮水的困擾。最近黃金價格下跌,有業內人士建議應趁此機會以外匯購入黃金,提高黃金在外儲中的比重。但也有觀點認為,增持黃金只是調整了外儲結構,并未解決總量過大的問題。而且,在國際市場購買黃金有風險。
外儲過多造成負擔
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中國能擁有充足外匯儲備,說明國際清償能力和金融風險應對能力較強,同時國家進口和企業“走出去”也有充足的資金保障。然而,凡事過猶不及,外儲過多也是負擔,并可能引發其他問題。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院長謝太峰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外儲增加多,央行就要投入更多的基礎貨幣從商業銀行買更多外匯。專家指出,過多投放貨幣,容易引發通貨膨脹和貨幣貶值,也成為流動性過剩的誘因之一。
為保障資產的安全性,目前美國國債是外儲的重要投資對象。眾所周知,美國政府為稀釋巨額債務,已陷入了“發債—通脹—稀釋債務—又發債—再通脹”的惡性循環中。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世界發展研究所研究員丁一凡指出,所謂量化寬松,實際上就是印鈔票,這意味著美國政府把它的巨額公共債務部分轉嫁到外國債權和本國債權人手上。
美國的這種賴賬之舉不僅將部分債務負擔讓中國這一大債權國承擔,還令中國外儲中大量的美元資產大幅縮水。據了解,目前外儲構成中,美元和歐元資產占很大比重。
抓住時機擴大黃金儲備
一段時間以來,社會上要求調整外儲結構的呼聲越來越強烈。很多人認為,黃金是對沖美元貶值風險的最佳工具,建議盡快增持黃金在外儲中的比重。經濟學家厲以寧曾經表示,外匯儲備可以擴大為外匯黃金儲備。特別是黃金價格下跌時,應抓緊時間以外匯購入。
相關資料顯示,現今世界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的央行,均大規模持有實物黃金。目前美聯儲持有黃金儲備占比為75.1%,位列全球第一;德國央行持有黃金排名第二。相比而言,中國外匯儲備中黃金占比不到2%。
來源:人民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