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黃山市徽州區研究出臺《徽州區生態茶園建設實施意見(2013—2015)》,積極探索實踐“333”茶產業轉型升級模式,計劃利用3年時間,建成2萬畝高效生態茶園,實現茶園平均畝產值從3000元提高到4000元以上,實現全區茶農人均茶葉收入從5800元提高到7000元以上,實現有機和綠色食品茶認證率達到100%。
“三項制度”確保茶葉質量安全。一是“五統一”管理制度。全區6家省市級茶葉龍頭企業統一組建了6支共30人的專業植保隊伍,主要承擔茶園病蟲草害防治、采摘、修剪等技術指導服務;建立統一病蟲害測報點,配備專職測報員,每年5-10月5天1次向企業和區植保站上報病蟲害監測情況;組建專業服務隊,對茶葉企業統一購置的藥物,按標準統一配制后,分發到茶農手中;對于突發性或季節性病蟲害的發生,專業服務隊統一時間、統一藥劑、統一方法、統一防治茶園病蟲草害;聘請茶葉、植保、土肥等方面專家,通過集中培訓、現場指導等形式,統一對技術骨干、茶葉公司及茶農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系統性、針對性科技培訓和指導服務。二是安全產地追溯制度。印制《茶葉質量安全控制手冊》發放到村、組、戶,建立戶、組、村為單位的茶園投入品使用和病蟲草害防治等農事檔案;以村民組或片區為單位統一收購鮮葉,分別加工,建立茶葉收購加工檔案;配備鮮葉農藥殘留速測儀和基本衛生質量檢測設備,完善產品出廠檢測體系建設,建立電子擋案。實現生產、加工、運輸、銷售全過程計算機信息管理,有效監控茶葉農殘超標事件的發生,做到產品產地的可追溯,把好茶葉生產過程的質量安全關。三是利益聯結制度。創新“企業+合作組織+茶農”生態茶園建設模式,簽訂企業、合作社、專業服務隊以及茶農之間的目標責任書(協議書),明確各責任主體在茶葉收購、加工、銷售等各環節的職責、權利、義務、利益和獎罰措施,著力構建合作組織負責做好基地建設組織落實、質量安全監管、農資采購發放、技術培訓等相關服務工作,專業服務隊負責做好項目區內投入品使用管理和病蟲草害統防統治,茶農負責抓好茶園生產、管理、采摘及低產茶園改造等基礎工作的利益聯結體系,確保實現各負其責、互利互惠、共同發展的良性循環。
來源:第一茶葉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