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舉行的“2013人民幣國際化全球論壇”上,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一系列改革的先后順序成為熱議的焦點。來自國內外的部分專家認為,逐一啟動利率市場化、匯率制度改革并推動資本項目開放或是最佳路徑選擇。
國際化路徑選擇
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研究院專家丁劍平坦言,人民幣國際化發展現狀并不如意:離岸市場人民幣存款存量僅占全球離岸市場存量的1%都不到,目前人民幣結算額度只占我國進出口10%左右,在全球大宗商品定價方面人民幣沒有話語權。
上海市金融服務辦公室主任方星海表示,人民幣國際化方面,決策層、學界、市場人士需要關注幾大問題:一是人民幣在國際貿易中的作用,如貿易結算、定價、融資的使用情況;二是人民幣國際化同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兩者間的關系,后者不推進將對前者產生重大制約;三是離岸人民幣市場的發展,尤其是港澳人民幣離岸市場的動態;四是美國對人民幣國際化的復雜態度;五是人民幣國際化同中國現代化的關系。
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大學經濟學教授羅伯特·萊格伯恩表示,人民幣要實現國際化必須具備經濟規模、宏觀經濟政策穩定、資本項目開放、匯率制度靈活、成熟的資本市場、外部網絡這六個要素。
“目前中國的宏觀經濟政策穩定、經濟規模大和外部網絡發展良好,但其他三個要素尚未滿足。”羅伯特·萊格伯恩認為。
資本項目可兌換時機已到
羅伯特·萊格伯恩建議,人民幣的國際化需要完善資本市場、匯率制度、資本項目開放這三個要素,同時開放人民幣離岸市場,促使人民幣廣泛用于貿易和儲備。
在方星海看來,上述尚未達到要求的三個要素中,當下的重中之重是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方星海坦言,“著力推進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的時機已到,要堅決推進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的改革”。然而,機遇與風險同在,如何把握資本項目開放的路徑、次序和節奏對于尚不完全成熟的金融體系而言應慎重行事,特別是警惕加速開放資本賬戶隱藏的風險。
來源:北京商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