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創新我國農產品市場調控政策工具,積極推動農產品市場調控由事后調控向做好事前預案邁進,調控品種由糧食向果蔬擴大,調控重點由總量平衡向結構平衡延伸,調控基點由價格過快上漲向兼顧價格過度下跌轉變
農產品價格總體趨漲正常嗎?
從世界范圍看,一個國家的工業化和城市化,往往會伴隨著農產品價格明顯上漲。由于全球化催生了發達國家產業資本向發展中國家轉移,促使發展中國家工業化速度和人均收入水平提升速度加快,各種大宗產品消費規模不斷擴大。目前,我國工業化還處在中期階段,而且在同步推進城鎮化。我國的人口高峰是在2030年,人均收入水平也會繼續顯著提升,需求因素會繼續剛性增長。同時,耕地、水資源的稀缺性將進一步顯現,人口紅利也在逐步弱化,這必然會推高農業生產成本,從而對農產品價格走勢形成硬支撐。
因此,從長期趨勢看,農產品價格總體上漲是必然的、正常的。
是不是一遇價格波動就要調控?
農業生產是自然再生產與經濟再生產相互交織的過程,這決定了農產品供求關系及市場表現必然受到季節、氣候、周期等多重因素影響。忽視農產品的這種特殊性,希望能把農產品市場調控到“靜如止水”的程度,這必然影響到調控目標及政策設計本身,進而對市場正常運行和自我調節功能帶來負面影響。據有關機構測算,我國豬肉、雞蛋價格波動的72.5%、52.2%來自于周期性因素,而蔬菜、水果價格波動的58.6%、56.8%則來自季節因素。要減少這些波動,就必須依靠農業生產條件改善、貯藏保鮮設施技術提高、流通模式改進等措施,促進均衡上市,但這些問題涉及整個社會經濟實力增強、科技進步等多個方面,必然是一個長期過程。
因此,現階段的農產品市場調控必然是“有限的”,而不是遇有波動就“出手”,那樣勢必會干擾市場正常運行。
我國農產品價格水平是高還是低?
來源:人民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