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川菜經典,回鍋肉千百年來一直享有盛譽。2008年,在某一個版本的美食評選中,回鍋肉被評為四川人最喜愛的12道名菜之首。但“好吃者”們未必都清楚的是,盡管已經遍布全國各地,他們吃到的回鍋肉可能都不是最正宗的。
成華豬的窘境
在眾多川菜大師眼里,做出最正宗的回鍋肉須選用四川土豬——成華豬。成華豬一身黑毛,頭方、頸粗、腿短、背寬、屁股大。回鍋肉,顧名思義須兩次下鍋,這就要求肉質不能太瘦,不然二次煸炒出鍋時肉質可能越來越硬。而成華豬肉質很肥,肌內脂肪含量高,故而做出的回鍋肉才能松軟可口。
但由于豬肉太肥,近年來在終端市場上遠不如瘦肉型豬肉受到老百姓歡迎;同時,成華豬長成出欄需要7個月左右,不喂飼料的話需長達近一年時間,是市場上普通瘦肉型豬生長周期的一倍還多。由于經濟效益低下,成華豬遭到廣大養殖戶和豬場的無情拋棄。
據媒體報道,早在2010年11月,最適合做回鍋肉的豬種成華豬已經瀕臨滅絕。后來,成都市專門修建了一個成華豬的保種場,但當時豬圈也僅留存有100頭左右的成華豬。
地方豬種的消失
成華豬的特點,幾乎是我國地方豬種的共性。據最新出版的瞭望東方周刊報道,近年來,隨著規模化養殖的推進,地方豬種不適應于現代化、工業化的生產特點和一些老百姓的飲食要求,種群數量逐漸萎縮,甚至走向滅絕。
2012年3月,農業部全國畜牧總站畜禽資源處副處長于福清在中國農科院《中國豬業》雜志刊文透露,通過調查發現,目前在我國,豬的地方品種、培育品種和引入品種共計125個。這其中,地方品種多達72個,列入“國家級禽畜遺傳資源保護名錄”的地方豬種就有34個。
遺憾的是,除新發現高黎貢山豬等4個新豬種之外,橫涇豬等8個地方豬種已找不到了,深縣豬、項城豬等4個品種已確定滅絕。統計顯示,我國有85%左右地方豬種的群體數量呈下降趨勢,31個品種處于瀕危狀態和瀕臨滅絕。
鏈接
中國畜牧獸醫學會養豬學分會原秘書長陳清明介紹,浙江金華豬、四川榮昌豬、江蘇太湖豬、湖南寧鄉豬,是最為知名的“中國四大名豬”。因自改革開放開始大量引入外來豬種,原產英國的大約克夏豬(大白豬)、原產丹麥的長白豬、原產美國的杜洛克豬、原產比利時的皮特蘭豬等世界盛行的瘦肉型豬品種,大規模進入中國,逐漸將中國特有的地方豬種擠壓到了瀕臨滅絕的境地。
來源:中國肉業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