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為“阿公”的政府部門現在不吃鮑魚了。但這并不是中國最大鮑魚養殖基地福建漳州東山島陷入危機的唯一原因。
閩東南的東山島是一個適合鮑魚生長的好地方。據統計,全國60%的鮑魚苗是那里培育的,20%的成品鮑魚也產自那里,年產值達20億元。
眼下,鮑魚養殖這個高成本、高風險的行當,沒有以往的高收益了—新一輪的限制“三公”消費,使作為公款吃喝常備佳肴的鮑魚大受冷落。另外,鮑魚養殖品種的退化,海地的縮小,也讓漁民們深感擔憂。
“阿公”現在不吃鮑魚了
在過去兩三個月里,那條叫“monny”的德國種羅威納是漁排上唯一的守夜者。它已經長到90多斤,兇猛的外形和凌厲的吠聲讓陌生人不敢靠近。“晚上全靠它來管理,”monny的主人游太利對《創業家》記者說。
monny主要得提防那些開快艇出海釣魚的“飛賊”,他們經過漁排時會順手牽羊。“一解繩子,整桶鮑魚就提走了。”
所謂“桶”,是指一種直徑幾十公分、用來養鮑魚的碗狀塑料器具,用一根固定在漁排上的尼龍繩拴住,倒扣著沉在海水里,底部由尼龍網兜住。桶的內壁通常爬滿了鮑魚,在它們長到一定個頭且行情不錯的時候,一桶鮑魚能值上千塊錢。對“飛賊”來說,偷走它們只是舉手之勞。
按鮑魚養殖的密度控制,一桶個頭較大的鮑魚大約是一二十只。在市場上,鮑魚是按個頭分檔計價的,個頭越大越貴。
但總的來說,“飛賊”并不是漁排最大的敵人。眼下,游太利真正擔心的是鮑魚的行情:“往年這個時候,1斤8只的鮑魚能賣100多塊錢,現在降到50多塊還沒人要。”去年底以來,鮑魚出現了一波突如其來的貶值行情,究其原因則很簡單:“阿公”現在不吃鮑魚了。
來源:中國水產信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