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于蔬菜整體價格近些年持續攀升的大行情,作為大眾化蔬菜品種的生姜價格卻呈現出典型的“l”型走勢,在多數時間里低于西紅柿、黃瓜等蔬菜。
生姜價格之所以出現高臺跳水與持續低迷,與兩件牽動社會神經的事情密切相關。其一,生姜曾經被社會游資瘋狂炒作,價格在短時間里翻了幾番,2010年零售價格高達每斤8至9元,以至于被人戲稱為“姜你軍”。但相關游資在拉抬價格獲利后迅速撤離市場,結果不少中、小資本深度套牢,其后姜價也長期在每斤2至3元間徘徊。其二,前不久媒體曝光了山東省濰坊農民用劇毒農藥“神農丹”種植生姜,深圳、杭州、廣州等多個城市都查出了農殘量超標的毒生姜,引起了人們對生姜質量安全的擔憂,這讓生姜行情更是雪上加霜。
據調查,在姜價步入下降通道后,有的商販被迫從井窖中掏出成千上萬斤囤積的隔年姜拋售,錯誤的市場信號也導致產量過剩,致使生姜市場長期萎靡不振。慘痛的教訓告訴我們,面對蔬菜市場“買全國、賣全國”的大流通現狀,亟須加強市場監管手段創新,由應急管理走向過程控制,爭取監管的主動權。
生產環節是監管的第一道門檻,是蔬菜安全的源頭保證,而且控制生產過程比事后監管社會成本低得多。比如,北京市昌平區共拿出500萬元的財政資金,將綠色農藥送到田間地頭,結果當地草莓產業創收4.5億元,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顯著。當然,如果相關監管部門能夠讓有害物質超標的農藥無法生產和流通,則是更為理想的監管結果。
流通環節的有效監管,重在防范市場操控。有關方面已經日益清醒地認識到蔬菜市場大流通格局的弊端,最近商務部提出要建立公益性菜市場的要求。如果這些措施能夠落實到位,將起到保護菜農和城市居民利益的作用,有效地遏制菜價大起大落。
來源:中國水果蔬菜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