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風徐徐而來,麥浪滾滾如潮。經過8個月左右的生長期,紅安華家河鎮山背村的連片小麥已經進入收獲期,放眼望去,盡是一片茫茫的金色麥海,豐收在望。5月24日下午,紅安縣農業局在山背村組織召開“紅安縣小麥高產創建機收現場會”。
在收割現場,遠遠地聽見機器的轟鳴聲,幾臺小麥收割機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小麥收割。只見一個操作手在收割機上扳動著操作鍵,一畦畦小麥很快就被“吃”進收割機,麥殼及麥稈粉碎后直接撒進麥田留作肥料。沒過多久,一畝小麥就被收割完畢,適當的時候,脫殼的小麥籽粒即可裝車等待晾曬。機械化操作大大提高了小麥收獲效率,在紅安縣漸入汛期的時候,加快小麥收獲進度,保證成熟小麥及時收獲到手。
紅安華家河鎮農業服務中心在去年10月份左右,以每畝補貼50元的方式流轉山背村的1032畝冬閑田,采用機械化方式種植冬小麥。這里是我縣“小麥萬畝高產創建示范片”之一,為搞好小麥高產創建,在生產中采用“六統一”的技術路線和“三結合”的工作舉措。“六統一”,即統一機耕機整、統一優良品種(本示范片統一使用襄麥55這一優良品種)、統一機械播種、統一肥水管理、統一病蟲草害防治(4月中下旬統一完成一次小麥“一噴三防”工作)、統一機械收割。“三結合”,即行政與技術結合,發揮行政部門、技術部門、基層干部在組織發動、政策扶持、技術推廣等方面的作用,構建政技結合的組織領導體系和技術指導體系;科研成果與推廣結合,以技術集成推廣為載體,推動科研成果的轉化應用;規模化經營與專業合作社結合,將高產創建與種植大戶、專業合作社結合。田間調查顯示,示范片的小麥出苗整齊,田間管理方便,生長旺盛,一、二類苗所占比例較高,抗逆性強。
市農業局阮科長以及紅安縣局農業技術專家隨機選取8個點進行小麥測產,結果顯示,本區成熟小麥籽粒紅皮且飽滿,畝有效穗30-35萬,每穗粒數50粒左右,畝產281.8公斤,襄麥55的品種優勢得到了充分釋放,確保了小麥增產豐收。
小麥收割后,華家河鎮農業服務中心將收割后的田塊返還給農戶種植中稻。這種土地流轉方式被人們稱為“季節性土地流轉”,可以有效解決土地季節性閑置問題,又可減少田間蟲害和雜草過冬,讓參與流轉的雙方實現共贏。季節性土地流轉開創紅安縣農業生產的新模式,有利于加快農民致富奔小康的步伐,讓農民的腰包更鼓。隨著社會不斷進步,現代農業逐漸發展,季節性土地流轉將會轉動我縣農業生產的“大未來”。
來源:湖北農業信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