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本報報道了有關廣東省質監局在生產領域產品質量專項監督抽查狀況公告中,用不合格產品“發現率”取代以往“合格率”,引起業內和社會關注。本篇報道珠海市質監局在這方面的工作實踐,解讀了相關操作的具體方式方法,以供參考。
□本報記者沈洪
去年以來,廣東珠海市質監局在對食品生產加工環節監督抽查中,按照廣東省質監局的要求,在生產領域產品質量專項監督抽查狀況公告中,用“不合格產品發現率’(以下簡稱發現率)取代以往產品質量“合格率”的表述方式,帶來監管理念的變化,使地方政府更加重視質監部門查找問題的做法,實現了食品監督抽查經費財政的實報實銷,全市及各區投入監督抽查經費達800萬元,監管力量更集中,監管范圍更精確,整治問題更明確。一些食品小企業主動退出,食品行業整體質量得到了提升。去年廣東省30類食品及食品相關產品抽檢通報中,珠海的食品質量全部合格。
近日,珠海市質監局局長李培忠見到記者時,對“發現率”取代以往“合格率”帶來監管理念的變化深有感觸。他用數字向記者講述該市在食品監督抽查中采用“發現率”所帶來的成效:從2011年食品質量監督抽查6.18%的“發現率”到去年的4.83%,再到今年第一季度的2.87%,“發現率”的不斷降低表明,珠海質監局按照省局“發現率”的監管理念,把食品監督抽查的目的調整為查找行業和產品存在的質量問題,有針對性地加大了整治力度,反過來促進了合格率的上升。
珠海市質監局分管食品工作的副局長黃漢青認為:合格率表述的改變,不僅帶來了監管理念的變化,而且也促使監督抽查方式的根本性變革。
在采用“發現率”之前,食品監督抽檢主要是考慮覆蓋面,缺乏側重點。采用“發現率”后,該局調整抽查方式,將上一年抽檢多次不合格和被立案查處過的企業列為重點監管企業;將抽檢問題較多的產品和消費者反映問題較多的產品列為重點監管產品;同時對巡查發現較多問題的區域列為重點監管區域,實現了從面面俱到的監督抽查轉向針對重點行業、重點區域的監管。
來源: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