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預測結果顯示,中國對全球小麥和大米供應的需求可能將減弱,因為該國自給自足的能力增強、降低了對進口的依賴。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簡稱oecd)與聯合國糧農組織(簡稱fao)聯合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全球最大的小麥和大米消費國中國能夠在未來十年保持98%的自給率。根據《華爾街日報》的計算,這一數字略高于中國2012年的水平。
報告稱,中國國民收入和農業產出的快速增長對食物供應量的顯著提高和食物獲取能力的大幅改善做出了重要貢獻。
去年中國谷物(包括小麥和大米)進口量飆升,引發了外界對該國可能將進口更多糧食以滿足國內需求的擔憂。
美國農業部預計,在下一個銷售年度(始于7月)中國將超越尼日利亞成為全球最大的大米進口國。該部預測,中國的大米進口量將達到300萬噸。
中國崛起為全球主要的糧食進口國對全球糧食價格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中國進口商,尤其是一些大型國有貿易商的購買行為通常會推動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價格大幅上漲。
最近幾年,中國對食品市場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堪比在石油、鐵礦石等其他大宗商品市場的影響力。該國還購買了更多海外食品生產資產,上周中國最大的豬肉生產商收購美國smithfield farms inc.就是最新一個案例。
根據聯合國的預測,隨著人們的飲食習慣向肉類和乳制品傾斜,小麥人均消費量已經到了頂峰,大米人均消費量也將在2014年見頂。報告指出,中國對玉米和高蛋白食物(比如肉類和奶制品)的需求預計將增加。
報告稱,政府的扶持政策和現代技術的應用將在2013年至2022年間繼續提高中國的糧食產量和生產率。
2012年,中國糧食產量連續第九年實現增長,達到創紀錄的5.8957億噸。到2022年,中國的小麥年進口量預計為280萬噸,大米年進口量預計為150萬噸。
中國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進口小麥369萬噸,較上年增長近兩倍,創八年新高。大米進口量234萬噸,較上年增長三倍。
報告指出,中國的玉米需求增速將遠遠超過產量增速。到2022年,中國粗糧(主要是玉米)進口量預計將達到1,320萬噸。
來源:華爾街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