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龍蝦季。伴隨著街頭小龍蝦香味,各種聳人聽聞的養殖傳言又再次響起:長在臭水溝、體內重金屬超標、吃了后還可能得橫紋肌溶解癥。各種糾結下,小龍蝦究竟能不能放心吃?
上海不養殖小龍蝦,每天超過15噸的消費量全靠外省市供應。晚上7點多,北石路上的銅川水產市場一片忙碌,一輛輛載滿小龍蝦的大卡車依次進入市場:
[實況]哪里來的?鄱陽湖……(壓混)
一般水產品交易,如果來自國外,上家必須提供分銷單、檢驗檢疫證明和報關單,而國內的則只需要產地證明和銷售憑證。為了把好第一道關,市場專門設立了檢測站,檢測人員會分別從每輛卡車上抽取小龍蝦樣品,進行重金屬和孔雀石綠的快速檢測。水產品主管張衡良說:
[實況]重金屬看那邊的水質有沒有污染,魚藥看有沒有人為添加,一個是天然的,一個是人為的,如果這兩塊都能控制好,一般這個水產品是能夠放心的。
檢測結果一小時就能拿到,確定沒問題后,所有小龍蝦才會被允許分散出市場。張衡良說,一旦出現不合格,將立即就地封存,再請第三方機構重新檢測。據他介紹,近兩年市場內沒有發現小龍蝦不達標。
64號門店的杜厚龍,做這一行12年了,經營的小龍蝦來自山東微山河。他說,長途跋涉到上海后,受天氣炎熱、運輸條件影響,出現死蝦在所難免,比例大約5%,根據市場規定,死蝦必須上繳。
[實況]頭幾年死蝦可以用用,現在沒有人要的,死蝦直接上繳,全部當垃圾處理掉。他每天都來檢查的,抓到你存有死蝦,一次罰款2000元,誰也不肯冒這個風險。
除了批發環節,街頭大大小小的小龍蝦店也是關鍵。因為小龍蝦離開生長地后會變得十分脆弱,運到門店如果置之不理,兩三個小時后就會死亡。在滬上某知名小龍蝦連鎖店,還未加工的小龍蝦會被搬進4到7度的冷風庫內,保證其至少存活一天。物流主管張燕說,這期間每4小時要再挑選一次。
[實況]途中肯定還是會有損耗的,到了我們門店,馬上倒出來及時挑選,然后死的丟棄,每天都要做一張臺賬交到公司。
相比連鎖店,一些街邊小店的管理則相對較弱。記者昨天在壽寧路上看到,有的龍蝦還未來得及加工,長時間被放在運輸箱里,還有些初加工好的則直接放在室外日曬雨淋。
來源:東廣新聞臺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