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濟南、沈陽兩地消費者分別起訴廣藥王老吉而引發的“口味維權”案,自立案始就引發外界強烈關注。近日,《食品指南》雜志社攜多位專家、學者在京召開“口味維權”新思考專題研討會,與會專家、學者一致認為:口味維權首先是一個社會問題,本著對消費者和企業自身負責的態度,廣藥王老吉不應再沉默。
口味能否維權
“口味維權”案緣起于消費者對廣藥王老吉前后口感發生變化,而生出種種質疑。近期加多寶與廣藥王老吉的“紅罐之爭”是案件發生的真實背景。2012年5月,廣藥推出紅罐包裝的王老吉涼茶,其外表包裝與此前17年中加多寶租賃“王老吉”商標權時期生產的紅罐王老吉極為相似。此外,加多寶生產的涼茶配方由王氏后人獨家授權,與廣藥王老吉在配方、工藝、口感上均有本質不同,而廣藥王老吉涼茶包裝上“正宗王老吉從未更名”“180余年獨家秘方”等標識性宣傳語誤導了消費者,令消費者面對兩個紅罐產生了混淆。
關于口味能否維權的問題,與會專家展開了討論。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肖江平認為,口味是配方、工藝、生產環境的綜合,一旦發生變化,就應當告知消費者。從企業的角度來講,企業有權利維護消費者的知情權和公平交易權,一旦失去這種基本的維護,就會失去市場,失去消費者的信賴。《銷售與市場》雜志副主編陳思廷也認為,對加多寶和廣藥王老吉而言,消費者在實際消費體驗中已經形成“紅罐王老吉就應該是這個味道”的慣性認識,當經營主體的改變導致配方、口味的變化,經營主體沒有充分告知消費者真相的情況下,消費者有理由選擇維權。
新維權意識形態下企業如何自處
廣藥在此次事件中一再回避的態度也引起了專家熱議。《銷售與市場》雜志副主編陳思廷指出,廣藥王老吉沉默不語或者采用拖延戰術并不是最佳選擇,如果對于自己產品有信心,就應該站出來告訴消費者,以杜絕猜測。西南財經政法大學經管學院教授邱克也認為,廣藥在品牌和內容不統一的情況下,選擇用拖延戰術應對消費者,實際上暴露了國有企業自身由來已久的問題。在開放的市場經濟環境下,任何企圖蒙混過關的行為都是對消費者的欺騙,企業在經營過程中要思考自己的社會責任,不能等事情暴露了再去彌補。
來源:作者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