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鎘超標大米”“黃浦江漂浮死豬”“速生雞”……近來,接連出現的食品安全問題一次次觸動著全球消費者的神經。8日,在成都舉行的《財富》全球論壇上,來自全球的政府官員、企業家和專家學者共同“把脈”食品安全,開具促進食品行業健康發展的“良方”。
談到食品行業安全背后的問題,與會企業家和專家認為,“小作坊生產”的行業格局難保食品安全。保護國際基金會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彼得·澤利希曼說,以中國肉類產品為例,在肉類食品生產鏈中,前三大生產商的產量占全國市場份額不到5%,大部分流入市場的產品是由小作坊式的生產商提供。這種經營模式,不利于保障食品安全。
“鏈條”過長加劇食品安全監管難度。彼得·澤利希曼認為,從生產到消費之間鏈條過長,涉及過多環節、過多部門,監管部門很難及時找出哪個產品、在哪個環節存在問題。
與會的中國食品監管部門官員和企業家認為,在中國,食品從生產、加工、貯存到流通和銷售整個鏈條涉及多個主管部門分段管理、職權分散,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監管“縫隙”。特別是在流通和銷售環節,具有點多線長面廣的特點,與數量龐大的食品企業、個體商販相比,監管力量不足,抽檢頻率與比例低,難免會有“漏網之魚”。
針對這些問題,與會專家和企業家提出,在提升行業標準的同時,應進一步加強監管,給消費者夯實食品行業的“安全底線”。
與會專家還建議,應建立生產經營者首負責任制,落實質量安全責任追究制度,充分發揮市場機制、行業自律和社會監督作用。
來源:東方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