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三公消費政策的出臺,宣告了中國餐飲業二十多年高速發展期的結束,而尤其對于高端餐飲企業而言,幾乎是一覺醒來,突然發現“產能過剩”了。
“由于去年下半年國家政策的原因,今年1月-3月份餐飲業出現了迅速下滑的局面。餐飲業限額以上企業(年營業總收入200萬元以上)出現了改革開放23年來第一次負增長。而且中高端餐飲企業,今年1月-3月份首次出現了單位數增長,以往都是雙位數增長。12月到3月集中了中國傳統的節日,是餐飲業的旺季,是餐飲業的主要收入時間。但是,從去年到今年,這4個月是我們最寒冷的時期,餐飲業已經無法憑著自己的力量再渡過這樣一個寒冷時期了”。在日前召開的2013餐飲業創新營銷高峰論壇上,中國烹飪協會會長助理邊疆表示。
在邊疆看來,餐飲業的黃金時代已然結束,而限制三公消費政策只是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更主要的原因還在于房租、原材料、勞動力價格的上漲以及稅費的增加,“我們今年4月向全國人大和全國政協提供的一份調研報告表示,全國餐飲業的稅費大概有46種之多,同時,餐飲業所面臨的其他稅費還在不斷的變化和增長”。
餐飲業剩余服務能力暴增
“面對我們無法自身解決的問題的時候,需要餐飲業認真審視自己的經營方略,認真解決自己的轉型升級,向轉型升級要效益”,邊疆指出,“我們應該研究餐飲業引入電子商務的服務方式,樹立電子商務、電子信息化產業和餐飲業‘交朋友’的概念”。
對于餐飲業而言,寒冬的具體表現就是“剩余服務能力”的增加,如何將暴增的“剩余服務能力”銷售出去,是餐飲企業涉足電商的主要訴求。
來源:中國經濟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