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中國家取得穩健進步的方法:政府承認農業的根本重要性,保證所有重要農產品的價格水平,以確保對農業高產的持續不斷的刺激。”美國肯尼迪時代的副國務卿切斯特·鮑爾斯在其回憶錄中寫道。上世紀60年代,這位副國務卿任駐印大使,曾親歷過當時印度的饑荒。
在中國,對農業特別是糧食的重視,可能比鮑爾斯所希望的更徹底。這就體現在最低收購價收購政策,即托市收購。托市收購政策是一種價格調控政策,具體指符合收儲條件的糧食倉儲企業,按國家確定的最低收購價收購農民的糧食。
托市收購政策走到今天,成績卓然但也弊端重重。業內人士指出,問題最終解決之道,還在于小農經濟形態的徹底改變。
“托”住糧所
“沒有托市收購,現在小麥價格可能會跌到9毛多(每斤)。”2013年6月10日,河南省鄭州市的一名小麥經紀人侯松對時代周報記者說。
侯松就是俗稱的“糧販子”。他認為,就因為政府規定的小麥價格是明確的,所有人,包括農民、經紀人、糧庫管理員和面粉廠老板,都有了一個合理且固定的價格預期。
他所在滎陽市(鄭州所轄縣級市)豫龍鎮,歷年來多產一級麥。國家多部委聯合出臺的今年最低收購價一級小麥的價格是1.16元/斤。侯松從小販手中購進一級麥,價格為1.12元/斤,小販則是直接在地頭以1.05元/斤左右價格從農民手中直接購買。這至少保證了農民1元/斤以上的出售價。。
“糧食都是集中上市,今年出現大的波動,那明年農民可能就撂荒了!”中儲糧系統的一位人士告訴本報記者。
侯松回憶,90年代后期,小麥價格曾在半年時間內從0.6元/斤突增到0.9元/斤,接著又迅速跌落到原有水平。時代周報記者約訪的多位民間經紀人和他觀點相同:托市穩定了糧價。
顧名思義,“托市”—把糧食價格“托”起來,穩定糧食價格,根本目的就是讓農民受益,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確保市場的糧食供應和國家的糧食安全。托市收購的執行主體是中儲糧。
來源:時代周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