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品種帶來新效應
1998年,張亮村從哈爾濱引進了“龍甜一號”,讓這個有著50年種瓜歷史的老地方又有了新品種。沒有引進新品種之前,張亮村只種了300畝香瓜,一個秧子能結五六個果實,數量不成問題,但是價格卻并不樂觀。“那時候本地瓜能賣到1.5元/斤已經很不錯了。”賀蘭縣張亮村的黨支部書記李興瑞談起15年前的情景,依然歷歷在目。
口味香甜、肉質細膩,新品種一經上市便受到市場的歡迎。3元/斤的價格幾乎是以前品種的一倍。李興瑞回憶道。“一畝田6000斤,一年能收兩茬,農戶們的熱情一下子就被帶動起來。”
隨后,村里在栽培技術上進行了更新換代。由傳統的“地爬式”轉變為立體吊蔓栽培模式。“地爬式”的秧子就像白菜那么高,大棚的高度也有限,農戶在地里勞作只能半蹲著,立體吊蔓栽培不僅方便了農戶,也穩定了畝產的數量。就這樣,張亮香瓜的名聲也越來越大,2008年還通過認證,為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與此同時,在張亮香瓜“成名”的道路上,區外的“粉絲”也越來越多,甚至超過本地的消費者。
本地市場受挫 外地市場吃香
實際上,在張亮村剛引進新品種后,村民們最早的嘗試是進入銀川市場。
可是,到了收獲的季節,市場上涌入了大量賣家,山寨張亮香瓜越來越多。李興瑞說,再加上有些村民急于賣瓜,等不到香瓜完全成熟就摘下來,一些農戶甚至使用催熟劑,使得香瓜外表看上去熟得差不多,但里面卻是五成熟,吃起來會澀,還有點苦。這一下砸了張亮香瓜的牌子,前期積累的良好口碑急轉直下,按照劣幣驅逐良幣理論,等到成熟的張亮香瓜進入市場時,消費者已經失去了購買信心。
本地市場開始萎縮,村民吸取了教訓,張亮香瓜也開始尋找其它的銷路。沒想到賣到包頭的香瓜一下火了起來。
1999年張亮村賣到包頭的一批香瓜,引來了當地消費者的厚愛,于是鄂爾多斯、臨河和烏海的商販也紛至沓來。
說來也巧,那批賣到內蒙古的香瓜質量確實不錯,很少有壞掉的。在李興瑞看來,賣出去的瓜能夠贏得口碑,有幸運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其他品種無可比擬的質量。“我們這兒的瓜至少能保證7天不壞,這也為長途運輸提供了保障。”
好事傳千里,定邊、榆林的商販也緊隨而至。“最多的時候,村里3.5公里長的主干道上全部停滿了蒙字頭和陜字頭的拉貨車。”李興瑞越說越興奮,就這樣,張亮香瓜的香甜飄到了區外,前來訂貨的外地商販成了主力。有些甚至在前一年就把第二年的瓜都預訂完了。有的商販直接將來年種地的化肥錢,按照3000元/畝的價錢交給了農戶。
銀川市場買不到張亮香瓜
就在外地商販搶購張亮香瓜的時候,本地商販也跑到張亮村問詢收購事宜。
張亮村的白建華夫婦告訴記者,本地商販的收購價格跟外地的價格差有時能高達1元/斤。
“同樣一個大棚產的香瓜,銀川來的商販只肯出2元/斤收購,而人家包頭那邊的收購價在2.9元/斤。當然愿意賣給出價高的了,你說對吧?”白建華說,按照一畝產6000斤,一畝地的收入就能達到15000元,家里還準備再多承包幾畝地呢。
其實就算是相同價格下,多數村民也愿意把香瓜賣給外地的商販。張亮村的村民告訴記者,按照2.2元/斤的價格來賣,如果賣給本地商販,還得準備紙箱,還要人工搬運,中間要費很多事,不劃算。而外地的商販直接上門來收購,省了很多事。
另一個原因在于,村里的農戶都與外地商販約定好了合同,即使有出高價的本地商販前來收購,也沒有貨源了。李興瑞直言不諱地說,目前想在銀川本地市場買上真正的張亮香瓜很難。(周志翔)
來源:中國水果蔬菜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