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張洋
三峽工程蓄水后,庫區水位走高,蓄水季節江水倒灌到庫區的庫灣、庫汊,導致水華暴發,將威脅庫區飲用水安全。因此,重慶忠縣采取“以水養魚,以魚治水”的放牧式作業,在庫區的庫灣、庫汊通過魚類的食物鏈消化吸收水體中氮、磷等富余有機物質,既可持續有效地提高水體自凈能力,又能保護和增殖魚類資源,促進庫區水域生態環境改善。據悉,在忠縣試點的“三峽生態魚”項目已被納入《三峽庫區后續建設規劃》。
2010年,重慶啟動三峽庫區生態漁場建設,由重慶市農投集團三峽漁業公司先行試點,選擇在庫區忠縣干井河、龍灘河約3萬畝不具備通航條件的庫灣、庫汊水域,建設天然水域牧場,養殖“三峽生態魚”。天然水域牧場建成后,干井河、龍灘河已由四類水質改善為三類水質。
“1公斤魚能帶走40公斤浮游植物。在不投入外來營養物質進行養殖的條件下,每從水中捕撈出1公斤魚,相當于從水體向陸地轉移出約25至36克氮和3至9克磷。”重慶市三峽生態漁業發展有限公司莫震華介紹,一定數量的濾食性魚類對水庫藻類水華有控制作用。忠縣漁場的魚以濾食性魚類為主,靠攝食天然的餌料生物長大,并通過食物鏈消化吸收水體中氮、磷等富余有機物質,提高了水體的自凈能力,令庫區水域變得更環保。其自然放養品種包括白鰱、花鰱、江團、草魚、鯉魚等。
忠縣農委副主任邱建華稱,三峽水庫水域遼闊,庫灣庫汊眾多,水體交換次數多,溶氧含量高,外源性營養物質豐富,餌料基礎良好,是建設天然漁場的理想場所。在庫灣內進行生態養殖,不僅能恢復水生生物的多樣性,大種群數量,還能增加優質魚產量,從而達到水質改良和生態漁業發展的雙贏效果。
來源:人民網·重慶視窗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