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陽近2萬畝養殖海參有了專門的“海參醫院”。記者昨天獲悉,位于上馬街道前海的城陽海參產業專家工作站成立。除了給養殖戶提供技術指導、對海參疾病進行防治外,工作站還通過推廣新技術、定期抽檢、投放藍子魚等方式杜絕藥物濫用。
每天一名專家“接診”
“相對于普通海產品,海參養殖的經濟效益更高,這幾年,不少養殖戶改養海參。”城陽海洋漁業部門相關負責人說,從去年冬天至今年春天,上馬街道前海一線近萬畝老舊蝦池進行了清淤護壩、修閘鋪網等成片標準化改造,大面積從事海參養殖。目前,周邊已形成海參池近2萬畝,吸引了福建、浙江、江蘇、煙臺及青島周邊的養殖戶前來經營。為服務養殖戶,提高養殖海參的質量,城陽海洋漁業部門成立了海參產業專家工作站。
工作站成立后,每天將安排一名漁業專家駐站服務,對養殖戶進行養殖技術培訓。期間,專家還負責檢測海參池水質及觀察海參苗生長情況,并及時對出現的疾病進行防治。
生態養殖杜絕濫用藥
“海參醫院”不單是給養殖的海參“把脈”,關鍵是要建立起生態養殖基地。”城陽漁業技術推廣站專家王學勃說,因小海參苗成活率低,以前,城陽當地80%海參大苗都是從外地引進,成本高不說,引進的大苗還會存在亂用藥現象,養殖戶對此不可控制。工作站成立后,專家將對養殖戶推廣“海參苗種中間培育技術”,以后,養殖戶就可放心引進小苗,不僅節省成本,還保證了食品安全。
“無論是育種還是海參生長過程,傳統養殖不可避免使用藥物。”王學勃說,今后,駐站專家將引導養殖戶使用生物制劑,從源頭上杜絕濫用藥物。同時,工作站將定期安排人員檢測水質,發現養殖戶有濫用藥物的,立即叫停,并根據相關規定給予處罰。
海參池將引入籃子魚
“每年高溫季節,海參池內都會出現各種藻類成災的現象。”王學勃說,傳統的處理方法主要有人工捕撈和藥物控制兩種。其中,人工捕撈不僅浪費大量人力物力,藻類很快又會出現,治理效果不明顯;如果使用藥物,極易造成水質污染。3年前,城陽區漁業部門就嘗試從南方引進籃子魚,籃子魚是熱帶魚類,對水溫要求很高,水溫高于18攝氏度才適宜存活。經過試養和研究,目前已大獲成功。
來源:中國水產信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