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大學生養魚”、“大學生種菜”、“大學生養豬”或“大學生賣豬肉”等話題不絕于耳。大學生們的這些“雷人”舉動,總是能占據著報刊雜志的頭版頭條。
“天之驕子”畢業后回家務農,社會對此褒貶不一。有的佩服其勇氣,有的認為是嘩眾取寵、制造噱頭,還有的認為他們“胸無大志”或是“腦子進水了”……
大學生回鄉務農創業,除了要應對經驗和資金不足帶來的困難,更多的是要面對來自社會的各種輿論壓力。
有一位正在鄉下搞水產養殖的大學生朋友,家人砸鍋賣鐵好不容易供他念完了大學,本是希望他畢業后留在城里找份“體面”的工作,沒想到他卻堅持要回來“當農民”。一直以來,他十分糾結于自己的創業理想、家人的不理解和父老鄉親異樣的眼光之間。
農業是我國的第一大產業,國家向來重視“三農”問題,“三農”發展也離不開人才。其實,現代大學生從事農業生產并不是簡單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筆者認為,大學生立志涉足農業,在贊許其勇氣可嘉之余,更有著深遠的現實意義。
一,大學生可為農村注入新的活力,引領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向現代農業產業化經營轉變。目前在我國大部分地區,農業仍處于“靠天吃飯”的水平,大部分勞動者都是五六十歲的人,技術水平比較落后,經營理念比較守舊,不利于農業產業化的發展,也不利農業產業水平的提升。
二,大學生涉農有助于提升我國農產品的質量水平。傳統農民的食品安全意識較為淡薄,農產品質量安全隱患越來越多,大學生涉農有利于改變這種現狀。
三,農村廣闊的天地也是新型農業人才的“孵化器”。在當今農村,大部分年青人選擇外出務工,目前農村普遍呈現老齡化,人才缺乏,整體綜合素質偏低。大學生涉農更接地氣,有利于我國綜合性農業人才的培養,有利于提升農村村務的管理水平,更有利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不畏浮云遮望眼,我以我才創我業。大學生務農不丟份,比起那些還在糾結和迷茫的青年志士,他們多一份行動;比起一些“啃老”、“拼爹”的大學畢業生,他們多一份擔當。
所以,對于大學生務農,請社會少一些諷刺,多一些尊重;少一些質疑,多一些信任。對于大學生務農,請政府多一些引導,多一些支持,多一些幫助。(護漁人)
本文由《海洋與漁業》雜志社授權中國水產養殖網轉載。任何單位或個人,未經授權,擅自轉載此文引起的法律糾紛,責任自負。
來源:《海洋與漁業》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