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京張兩地友誼的見證,由北京市委宣傳部、張家口市委等單位主辦,北京電視臺等單位承辦的第17屆京張“心連心”文藝演出在張家口市涿鹿縣中華合符壇舉行,上萬當地觀眾觀看了祖海、蔡國慶、滿文軍等藝術家的歌舞演出。
在北京媒體團集體采訪中,張家口市委書記王曉東介紹,該市將全力實施“首都大郊區”戰略,主動承接北京,深度融入北京。
當地如何解決北京的“菜籃子”問題?記者進行了探訪。
年節水一個西湖水量
在張家口,人們常說,不是在給北京賣菜,而是“賣水”。因降水量少,且無外水調入,張家口地表水本就稀缺,但每年,張家口還要向北京輸水2000-3000立方米,相當于壩上地表水年利用量的兩倍多。多種因素作用下,壩上地區地下水位年均下降2-5米。
為解決水資源危機,壩上地區推行以膜下滴灌為主的高效節水灌溉模式,目前,年節水能力已相當于一個西湖的水量。
“膜下滴灌技術讓老百姓省水省工同時,又提高了蔬菜質量。”張北縣饅頭營鄉水利服務站站長王宇亮說。
所謂膜下滴灌,就是在蔬菜表面,覆上一層膜,再鋪上滴灌帶,控制每棵蔬菜的滴水量。
2009年就應用膜下滴灌技術的農戶田亮算了筆賬,以前用大水漫灌方式灌溉農田,每畝約需400多立方米水量,而如今,每畝只需140多立方米,且每畝產量至少提高15%。靠掙的錢,他已買了輛面包車。
張北縣提供資料顯示,甜菜、生菜、西蘭花等蔬菜畝均增產約1000公斤、500公斤和300公斤。
而這些蔬菜正是張家口供應北京市場的主要品種,田亮的西蘭花就已銷往新發地市場。
目前,張家口每年直供蔬菜已占到北京近1/4的市場份額,而據王曉東透露,2015年,還將全面建成進京蔬菜物流配送體系,并力爭年銷售量增長近一倍。
“保證給北京送去清風”
王曉東說,張家口一年到頭,有一半時間都是西北風,吹向北京,“我們要保證給北京送去清風。”
來源:中國水果蔬菜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