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油菜籽收獲收購季節,國家今年繼續實施油菜籽臨時收儲。
然而,近年來受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及油菜種植比較效益低等影響,安徽省油菜籽種植面積減少,菜籽油生產企業艱難維系。
合肥市包河區大圩鎮沈福村曾經是傳統的油菜種植村。如今,葡萄、苗木等經濟作物已取而代之,只在一些零星的地塊上能看到油菜稈。“我們村里種的油菜全都是村民自己家留著吃的。”村民沈東升說,這幾年土地平整規模流轉,自家的十幾畝地全都流轉給企業種葡萄,剩下的四五分地零星地種了油菜。今年產量不是很好,總共才收了100來斤菜籽。收完就送到村里的榨油廠,換到了28斤油票。他認為,按現在的人工、肥料等投入,種油菜是虧本的。
附近的義城鎮前楊村跟沈福村情況類似。“種油菜一點也劃不來,但這么多年的習慣是吃自家榨的油,所以我還繼續種。”村民楊吾耒說,他家種了4畝油菜,今年菜籽畝產量達到了200斤,全部送到油廠換油。在義城鎮,這里農民大多以種植蔬菜、果樹為主,很難覓到油菜的蹤影。而就在幾年前,義城鎮還有近4萬畝的油菜田。
油菜村的快速消失不僅僅在合肥一地。皖西六安市農委主任蔣剛說,今年預計種植油菜籽99.3萬畝,預計單產每畝131公斤,總產13.4萬噸,與去年相比,面積減少9.1萬畝,減幅為8.38%;總產減少0.4萬噸,減幅為2.73%。雖然國家實行了臨儲油菜籽收購政策,對農民種油菜實行良種補貼,但由于在產量、機械化生產、保護價收購等方面與種植小麥相比都不占優勢,加之油菜種收全是手工,農民寧愿土地撂荒。
“安徽省油菜種植面積最大的時候曾經達到了1400多萬畝,現在縮減了接近一半的面積。”安徽省種植業局局長牛運生說,今年安徽省油菜種植面積800多萬畝,呈現面積減少、單產量有所提高、總量下降的大趨勢。
在一本安徽省中小油脂加工企業通訊錄上,記者隨機撥打了3家不同地區的企業負責人電話。令人吃驚的是,這3位負責人均回復說已經“不干了”,轉行的原因均是“生意不好做”。
來源:糧油市場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