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中旬,正是山東北部“三夏”大忙時節,一臺臺小麥收獲機在一望無際的金色原野上馳騁。“現在德州市每天收獲小麥100萬畝,預計6月20日左右集中收獲基本結束。”全國首個糧食總產過百億斤的“噸糧市”——德州市委書記吳翠云說,6月10~11日一場雨對小麥收獲稍有影響,但對玉米播種卻十分有利,目前全市正在搶收小麥的同時搶墑播種夏玉米。
一邊是小麥收獲,一邊是玉米搶種,在德州市臨邑縣國寨村千畝玉米噸糧田高產栽培示范片,深入一線感受“三夏”的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黨員干部,有的登上收獲機駕駛室觀摩機手熟練的操作,有的追著播種機探尋播種的希望,有的圍著在田邊觀望的農民親切攀談,共同分享豐收的喜悅。一臺正在作業的新型播種機引起大家的注意,只見這臺機器“頭頂”的肥料盒里分成兩格,一格是黑色的有機肥,另一格是五顏六色的緩釋肥,肥料盒下面的種子盒里則是紅色包衣的玉米種,播種機所過之處,剛剛收割留下的小麥茬被打成了碎末,黑色的玉米點播行隨即被小麥碎茬所覆蓋。
臨邑縣委常委、副縣長孟祥勝介紹說,這臺機械最大的特點是“一機三用”,一次作業可以實現“三位施肥”、種肥同播和滅茬免耕同步完成。“種子和肥料分布在三層,最深處是有機肥,中間是緩釋肥,上面是種子和復合肥。”他彎下腰,用手指比量著點播穴提醒大家注意株行距,“這種機械播種可使玉米行距縮小到80厘米,株距14厘米,這就意味著比傳統播種方式每畝可增加1000株玉米。”
玉米生產是“七分種,三分管”,播種質量對增產增效影響很大。據了解,采用“三位施肥、種肥同播”技術,每畝玉米的播種密度可以達到6000株,去年小范圍試驗示范畝產超過900公斤,今年千畝方的產量目標是實現夏玉米“一季噸糧”、小麥和玉米兩季畝產過“噸半”。
來源:農民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