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連增”成就輝煌,“十連豐”收獲在即,中國最長的農業黃金期仍然面臨艱巨挑戰,使得農業工作須臾不可松懈
當前,夏糧開鐮收割全面展開,來自農業部的分析判斷,如果后期不發生大的自然災害,今年有望再獲夏糧“十連豐”,延續中國農業黃金期的發展大勢。
但是,中國的農業黃金期也面臨諸多潛在和現實的難題。水、土地、人力等資源日益緊張,包括農村在內的環境污染壓力愈發沉重,農業科技力量依然薄弱,對外依存逐步加深,農產品質量堪憂等。
專家認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在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的時代背景下,相對落后的農業如何不被邊緣化和弱勢化,實現農業發展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型跨越,和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由傳統小農生產向社會化大生產的加快轉變,直接左右著這一農業黃金周期的前景。
18億畝紅線能否守得住
此輪中國農業黃金期中,糧食多年豐產與播種面積的穩定密不可分。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所長秦富向本刊記者表示,糧食播種面積是決定糧食產量的關鍵因素,“中國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為糧食的連年增產和保障糧食安全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但18億畝耕地紅線正面臨持續挑戰。來自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近十年,城市建成區面積由2.6萬平方公里左右,擴大到4萬多平方公里,擴大了50%以上,土地城鎮化大大快于人口的城鎮化。
其中,有多少耕地被占,沒有確切而權威的統計數字,但是一個客觀的事實是,這種攤大餅式的城市發展模式,造成了土地的大量浪費。盡管國家有土地占補平衡政策限制,但實踐中,“占優補劣”的操作手法普遍存在。與此同時,面對2030年65%的城鎮化率目標,耕地保護還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持續高壓。
“不但保住18億畝耕地難度很大,即使現有農業用地中,質量也在下降。”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孔祥智為本刊記者分析,主要原因是,“生產者單純追求單產,過量使用化肥、農藥。”目前,國內中低產田比例達70%左右。
同時,日益嚴重的土壤環境污染是擺在農地保護面前又一個棘手的問題,農業面源污染、工業污染、生活污染等多種方式并存,農村環保成為環保大局中的薄弱一環,突出表現就是水污染和土壤污染。
來源:《瞭望》新聞周刊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