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農業廳有關負責人在參加廣東省政協“農村環境污染治理”專題座談時表示,由于土壤污染,珠三角多地蔬菜重金屬超標率達10%-20%,廣東耕地受重金屬污染有日益嚴重的趨勢,土壤污染導致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突出。
據近年對廣東臺山、惠陽、花都、從化、南海、番禺、新會、高明、東莞等地大田蔬菜的檢測結果,蔬菜重金屬超標率達10%—20%。
與會專家分析稱,工礦企業是造成農村環境污染的主要污染源。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廣東受工業“三廢”污染且造成減產的農田面積逾70萬畝,有近萬畝農田因嚴重污染被拋荒或被迫改變用途。
據介紹,廣東幾乎每兩場降雨就有一場是酸雨,城市易受酸雨污染,廣東韶關、佛山等地屬于重酸雨區,酸雨對農業環境危害大。
修復資金需求超數萬億元
與大氣和水污染相比,土壤修復顯得更加困難。農業部農產品產地土壤重金屬污染防治專家組成員、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蘇德純表示,不僅土壤污染危害嚴重,并且與一些有機污染物不同,土壤中的重金屬無法降解,與土壤分離難度非常大,修復非常困難。即使是輕度污染的地方,要除掉土壤中的重金屬最快也要三到五年。
如果按照每畝地修復成本兩萬元、以羅錫文所稱全國3億畝耕地重金屬污染計算,總體算下來,我國耕地修復總體所需資金將達6萬億元。
業內專家們一致認為,在重金屬污染防治中,須源頭控制———過程阻斷———末端治理相結合,其中,源頭控制是關鍵。千萬要防止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經濟發展之路。這也是目前我國所提倡的生態文明的核心內容之一。
來源:食品產業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